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控糖奶茶”被罚,“健康骗局”当破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3-11-16 22:13
消费者需要名副其实的健康食品。

▲资料图:奶茶。图/IC photo


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某茶饮品牌推出的“控糖奶茶”,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检察院日前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对该茶饮品牌虚假宣传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后对涉案品牌商进行了约谈,要求其立即停止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并依法对其罚款32万元。


奶茶普遍含糖量高,被称为“热量炸弹”,这让一些重视健康的消费者对其敬而远之。而涉事茶饮品牌宣称这款饮品“按配比添加阿拉伯糖,可抑制约70%的蔗糖吸收”,具有“抑制血糖升高,预防高血糖”等功效。“控糖奶茶”也因为打消了需要控糖或有减肥需求消费者的顾虑,因而受到青睐。


但经调查,该品牌门店使用的瓶装糖浆中阿拉伯糖含量为0.36g,占比仅0.01%,远不能达到阿拉伯糖发挥阻断功效的含量,而白砂糖和绵白糖的占比则高达72.81%。可见,该品牌广告宣传中的“控糖奶茶”,实际上却没有控糖功能。这无疑涉嫌虚假宣传,当消费者购买饮用“控糖奶茶”时,不仅控不了糖,反而喝进去更多糖。


这两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食品”成了风口,不少食品企业转而生产低热量食物、“零糖零卡”饮料等。这一发展方向当然没问题,但商家不能玩噱头,产品必须名副其实。


一些市场上推出的“健康食品”,表面上迎合消费升级,实际上却是一种“伪升级”,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健康。比如,此前某品牌饮料宣传称“0蔗糖”,配料表上却赫然列着各种“代糖”……此次涉事茶饮品牌被罚款32万元,也给广大商家敲响了警钟。


面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健康食品”,也需要监管升级。监管部门不妨对“健康食品”来一轮体检,借助相关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事实上,之所以这些“健康骗局”屡试不爽,还在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提升后,健康知识仍相对匮乏。因此,消费者也要提高健康素养,防范被无良商家忽悠,交了“智商税”。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


相关推荐
即使过敏也不要用激素药物?3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时事
一号文件解读丨促进鲜奶消费需要完善液态奶标准
时事
电子烟合规进行时:果味整治、精细运营与转型探索
财经
20个酒业关键词,一起回顾2020年的行业突围、变革、新机
消费
卖点成槽点,“0糖”5年为元气森林打下多大江山?
财经
热门评论
君君酱kun
7天前
很多健康食品都是用话术包装出来的
往往
7天前
唉 以后还是把奶茶戒了才是正事
JX2003
7天前
虚假宣传 必须给予打击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