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微短剧不能成为视频化“毒鸡汤”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3-11-16 00:36
网络微短剧,绝不该变成只有感官刺激、缺乏基本价值介入的“赛博瘾品”。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发展迅速,可内容上却存在剧情套路化、人设模式窠臼化等问题。图/IC photo


近年来,由短视频跟网络剧嫁接而来的网络微短剧受到不少网民追捧,其蔚为风行的另一面则是泥沙俱下。11月15日,据央视新闻报道,自去年以来,广电总局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已下线微短剧25300多部,有效净化网络微短剧行业生态。下一步,将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


就在前不久,主打“短剧+游戏”的《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爆火,将网络微短剧的新鲜玩法带入公众视线;这两天,又有媒体报道,有老年人因在短剧中饰演“恶婆婆”而月入四万元……网络微短剧市场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而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有害的不良内容。


网络微短剧可以微言大义、以短为长,但绝不该变成只有感官刺激、缺乏基本价值介入的“赛博瘾品”,变成粗制滥造+追腥逐臭的代名词。


不得不说,网络微短剧供给的井喷式增长,反映了影视内容生产与消费的新趋势:“微”反映的是影视制作的轻量化特征,“短”顺应的是网民的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剧”契合的是网民对趣味性的追求。


对影视行业和内容生产机构来说,网络微短剧试错成本低,变现机会多,随着商业变现形式渐趋多元和平台分账机制渐次完善,这确实能带来新机遇;对观众而言,微短剧让苦“注水剧”久矣者找到了“平替”,能给人有别于长剧集的观看体验。


但网络微短剧的故事呈现,经常被简化为对冲突点、爽点、爆点的抓取:喜剧奇幻、穿越重生、草根逆袭、豪门秘事、凶杀探案等冲突性元素,有时候会被缝补在同一部微短剧中。追求爽感无可厚非,但若只有爽感却没有基本的“价值感”,那很多网络微短剧很容易跟“低质”“狗血”等固有印象绑定。


内容缺乏新意,还只是创作质量上的问题,挑动年龄对立、阶层仇视、地域歧视等则是价值观上的问题——从报道中可知,很多网络微短剧就是爽文型毒鸡汤的视频版本,里面渲染的还是“恶婆婆欺负乖儿媳”“城里人歧视农村人”之类的套路化情节。


而剧中的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农村人等往往是为渲染冲突而做铺垫的工具人,将剧情层层拨开,仍是贩卖焦虑、制造对立的老套路。更有甚者,故意用性、暴力、破坏等元素追求感官刺激,用低俗恶俗情节去博取流量,却不“加载”基本的公共理性与文明观。这显然是走在流量向善的反面。


网络微短剧“微”的只是体量,而非价值,“短”的只是时长,而非质地。制作者理应平衡拿捏刺激感跟价值感,在追求爽感的同时不能放弃基本的是非观,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不能弃守应有的伦理操守。尽管现在网络微短剧发展势头迅猛,可在内容上的剧情套路化、人设模式化窠臼明显,可能都会成为网络微短剧走得更远的掣肘。


这次广电总局将开启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就为那些跑偏走歪的网络微短剧制作者敲响了警钟。而随着网络微短剧进一步推广海外,也是时候从“野蛮生长”转向“内容为王”,剔除低质低俗作品,也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总之,网络微短剧该是优质的文化消费品,是人们的精神营养品,而不能成为视频化的“毒鸡汤”。这是底线,绝不该轻易摒弃或践踏。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


相关推荐
产品升级,产业迭代 转型中的山西刷新产业体系,期待被更多看见
财经
中年保洁闪婚百亿霸总,微短剧是怎样围猎老年人的?
数据
新闻8点见丨事关休假、食品添加剂、育儿补贴等,六部门重磅发声
时事
爱奇艺将与红果深度合作,“腾爱优芒”集结能否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科技
新闻8点见丨影院3D眼镜收费引质疑;为何DeepSeek诞生在杭州?
时事
春节档票房超95亿破纪录背后:电影工业化提质,好内容依然为王
科技
新闻8点见丨暗访山羊“保养”黑幕;帕劳失联潜水者求生28小时
时事
2024,走入世界“不确定”的深处
文化
警惕短剧精准“围猎”老年人 | 新京报社论
观点
当一个普通人,生活逐步崩塌 | 袁筱一、张佳玮、筱狸对谈回顾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