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0年以来,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2023-11-14 19:33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1月14日,“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举办。记者获悉,2020年以来,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积32.1万平方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3年工程竣工,年底面向公众开放。


11月13日至14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在京举办。本届活动策划推出11项主题活动,包含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图片展、京杭对话活动文艺演出、“艺·韵河”京杭雅集、“情景交融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等。


对话活动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介绍,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近年来,为了推进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北京市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特色,在多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与新进展。”


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积32.1万平方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配合北京副中心建设发现的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该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3年对路县故城城址内东南部遗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丰富的遗迹遗物现象。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取得重要成果,全面揭露出“田字房”建筑基址,对研究清代的御稻培育、种植和农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万宁桥作为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是北京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地标。”凌明表示,2022年北京市完成万宁桥一期修缮工程,不仅加强了文物本体保护和健康监测,还调整了桥东侧的绿化空间,增加了亲水步道,修整了桥西侧的河道驳岸。2023年,北京市继续积极推动万宁桥“减负”工程,万宁桥桥体东侧的自来水管道及通讯管路光缆全部拆除完毕,最大限度地保护桥体安全,使万宁桥全貌得到更好的展示。此外,北京市先后实施了颐和园养云轩院等抢险修缮工程,改善高粱闸、广源闸周边文物古迹保护状况,实施禄米仓仓廒修缮工程,大运河张家湾遗址及通运桥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实现竣工。


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和通惠河的起点。2018年,西城区打造了3公里的环湖步道,建成10.9公顷的西海湿地公园,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通州区“三庙一塔”景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建筑群,通州区在对“三庙一塔”等文物古迹完成全面修缮的基础上,建成通州运河历史文化景区,对社会全面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昌平区白浮泉遗址是与大运河历史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水源遗址,是元代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目前,白浮泉遗址原有产权单位的腾退工作已完成,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环境整治、修缮保护。初步建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环境整治项目完成后,已于2023年4月对社会开放。


此外,北京在运河沿线七区打造各类展示平台,目前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3年工程竣工,年底面向公众开放。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预计2024年向社会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已经完成,正在开展二期绿化工程。由此,路县故城城址成为北京地区首个在城市基本建设考古中完整保护下来并建立遗址公园的大遗址。


凌明表示,下一步,将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研究、活化利用、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圣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发布大运河吉祥物IP
北京
一把手访谈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文创出圈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北京
市文物局:将推进北京历史文化溯源研究与大遗址保护
北京
寻美济宁 文化“两创”一路生花
时事
文韵悠长盛名扬——写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时事
京津冀三地人大在北京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监督
时事
让“修长城”,走出去
时事
风雨七百载、申遗十二年:北京中轴线的守望与新生
时事
怀柔箭扣长城修复,先从“考古”开始!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