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张进
2023-11-10 10:53
在10月,又有不少精彩的新书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我们从中选出20本不同类别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大家,本篇为其中的《原子与灰烬》。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译者:李雯露 王梓诚,版本: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海报设计:刘晓斐)


推荐理由: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悲剧,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自从人类开发核能技术以来,大大小小的核事故、核灾难时有出现,其中不乏后果严重、影响重大的。比如曾被无数影视、文学和历史作品解读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以及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也有因为种种原因,并不为人所知的。比如让美国民用核电技术停滞数十年,使14万人暂离家园的的三里岛核事故(1979年);在乌拉尔山脉留下一片废土的克什特姆核事故(1957年);急于为英国第一颗氢弹生产足够燃料,影响英国大片海岸的温茨凯尔核泄漏(1957年);还有被奥本海默极力反对,差点灭了整个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氢弹试验(1954年)……在这本书里,沙希利·浦洛基讨论了包括切尔诺贝利事故在内的六次重大核事故。(他曾写过《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他从官员、专家、事件普通参与者以及普通民众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事故。核事故是地域性的,更是世界性的。不仅因为事故的影响范围广大,更因为核工业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个国际项目发展起来的。无论服务与和平还是战争,核工业的从业者们都是国际协作中的一环,“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相同的误解与过失。”浦洛基关注的是核事故发生背后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今天可能仍然伴随着我们。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潜在的危险。


编辑/宫子 王铭博

校对/陈荻雁

相关推荐
王毅:通往和平的道路就在脚下,实力带不来真正的和平
第一看点
以军瞄准伊朗布什尔核电站?俄警告或酿切尔诺贝利级核灾难
第一看点
家风故事展播|赵令蓉:继承先烈遗志 为中华崛起代代奋斗
新京号
从听觉中发现历史现场的新感知
文化
战后伊朗,硝烟难散
国际
罗振宇X Sun Life永明:长期主义的双向奔赴
企业资讯
重拾未完的对话: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世纪之争
文化
1947-1949:瞬间抓拍与永生难忘
新京号
1947-1949:瞬间抓拍与永生难忘
新京号
从“虎妈”到从未消失的差距:一份关于英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