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二十年光阴故事:智变未来 智慧生活
新京报 记者 白金蕾 陈维城 程子姣 罗亦丹 孙文轩 编辑 王进雨
2023-11-09 08:45
人工智能开启“百模大战”,5G打开花样社交生活,电商续写“鸡毛换糖”。

图/IC


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袭,搅动国内市场,引领互联网科技智能迭代。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或许颠覆了过往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如今,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并通过数据“分身”在微信、微博世界社交。在互联网平台一键购物,刷着“抖快腾爱优”视频娱乐,点开滴滴、高德出行……智慧生活正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二十年,中国智慧生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能烙下时代传奇的印记。


回望二十余年发展,智慧生活记录的都是创新故事:互联网、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的催化剂;产业互联网变身数字经济主战场,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全民数字素养稳步提升。


站在新京报创刊二十周年时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通信、AI、消费、传媒互联网、大出行等五个细分领域回望中国智慧生活的发展历程,试图全景展示技术、商业模式和文化上的创新,并前瞻未来,把脉行业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

研究照进现实,AI大模型开启黄金时代


2017年5月,世界围棋冠军、中国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八冠王柯洁被人工智能AlphaGo以3:0的成绩轻松击败后,人们不禁回想起了20年前:1997年5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一切宛如历史重演。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跨越式发展,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动手”。


二十年前,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尚处萌芽状态,但随着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的大量积累,深度学习成了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神经网络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彻底改变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


2006年,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DBN),标志着深度学习的崛起。次年,Facebook(脸书)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战局,竞相研发AI技术。2012年,lexNet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一举夺冠,将深度学习的热潮推向高潮。此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层出不穷,犹如晨曦中的曙光,照亮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大模型行业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从2008年谷歌推出万亿级参数的神经网络,到2018年OpenAI推出拥有1.75万亿参数的GPT,大模型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支柱。


在此期间,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在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遍地开花,人们日常用到的机器翻译以及人脸识别系统等,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2022年,ChatGPT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大模型“破圈”的同时,也将这股风吹到了中国。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义千问”到科大讯飞“讯飞星火”,国内大模型总数已经突破200个,企业开启“百模大战”。而截至今年11月,上述三家国内大模型均表示,在性能上超越了GPT-3.5。


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从小规模实验到大规模部署,二十年时间,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迸发出活力。而未来,人工智能被赋予更多意义——加速改变生活。


关键词·通信

从2G到5G,手机打开花样生活


二十年前,手机是纯粹的功能机和通讯工具,2G当道,人们实现与他人实时连接。二十年后,通信技术已发展成一个囊括万千的多彩世界,5G普及、6G正在研发,物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前沿通信技术,为人们打开视野。


如今,手机所承载的作用已从单纯的通信和短信收发,发展为具备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在线购物、在线娱乐、手机导航等诸多功能的社交工具,并成为“个人信息终端”乃至“身体的延伸”。


通信技术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普惠。1978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只有192.54万户。到了2017年末,规模已达16.11亿户,跃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为18.6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83亿户,普及率为119.2部/百人。


二十年时间,我国信息通信业规模不断壮大。电信业务收入从2003年的461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万亿元,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成为电信业务重要增长极。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比2003年增长12.5倍。


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离不开基础底座的夯实,其中以千兆网络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建设成果尤为显著。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


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卫星通信服务技术让“天地一体”的全方位通信保障有了实现可能。新一代星闪技术则让无线短距离通信正在向超宽带、低时延高可靠和通感融合发展。以ChatGPT为契机,通信行业也开始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多个场景的应用和赋能。


通信技术突飞猛进,智能手机产品同样快速迭代。二十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主导手机市场,直板机、翻盖机是主流形态。2009年,iPhone进入中国,拉开了智能机时代的大幕。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国产品牌大放异彩。手机厂商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较量”之中,带来了材质、摄像、屏幕、续航、价格、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等配置不断升级。


市场竞争中,消费者以更优质价格享受最新智能科技产品。手机也逐渐成为万物互联中核心一环,与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泛连接、信息互通共享。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火热的当下,手机厂商也尝试为产品注入更多智能科技元素。业内人士认为,“智能体”将是智能手机与大模型结合的下一个新形态,用户可以用一些模糊化的表达执行操作,就能实现极其智能化的效果。


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继续演进以及人工智能和算力建设快速推进,未来的通信技术场景同样令人期待。工信部表示,将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

关键词·新消费

“鸡毛换糖”升级,电商崛起接棒


摇着拨浪鼓的老汉们一进村,村头的孩子便知道这又是一个吃糖的日子。


小孩们赶紧回家掏出珍藏已久的鸡毛,远远望着那个推糖车的爷爷,等待着把手里的鸡毛换成美味的糖果,爷爷也会把收来的鸡毛分类,卖给做掸子的、沤肥的……这便是浙江义乌地区最古老的商品经济。


“鸡毛换糖”是中国商业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它代表着一种勤劳、节俭和创新的商业精神。经过二十年沉淀,电子商务(下称电商)背靠“鸡毛换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奔向未来。


二十年前的中国电商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电商行业崛起。一如“鸡毛换糖”,中国电商企业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共建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之一。


商品经济不再是传统的以物换物,而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商业流转。


二十年来,电商模式不断创新,从最初的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到现在的O2O(线上到线下)、M2C(工厂对消费者)、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模式,电商行业正在不断颠覆传统商业思维,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中国消费市场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需求从最初的简单商品购买,逐渐演变为对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追求。从家电、数码产品到生鲜食品、奢侈品,消费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更注重品牌、服务、口碑等因素,而非仅仅关注价格。


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零售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催生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中国电商走入新时代,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之一。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各大电商平台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至于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移动电商的崛起、社交电商的盛行、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等,这些都为中国电商、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沃土上不断涌现机遇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巨轮沉稳远航。展望未来,中国电商、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


关键词·传媒互联网

“内容为王”扶摇,技术迭代乘风


二十多年时间,我国传媒互联网领域极速蝶变,令人眼花缭乱——内容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音乐/游戏、直播、长短视频、社交网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商业化也衍生出广告、会员、打赏、内容付费及电商带货等多元化变现方法。


1998年前后,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四大门户相继成立,这改变了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由搜狐引入的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让中国百姓了解了互联网的产业内核。


几乎在同一时间,包括西祠胡同、天涯社区、虎扑、豆瓣等我国第一批图文类社区逐渐形成,此后随着快手、哔哩哔哩的成立,社区内容形式向视频化拓展。


踏入千禧年,网易、搜狐、新浪虽都已于纳斯达克上市,却苦于变现无门。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商机悄悄浮现,2001年中国出现国产手机热,IT厂商联想、家电厂商海尔、电话座机厂商步步高(Vivo和Oppo的母公司)纷纷介入。彼时,诺基亚市值已经逼近2500亿美元。在基础设施、移动网络和硬件都齐备的2002年,彩铃、短信报、移动梦网等为四大内容门户带来了“第一桶金”。


几年时间,传媒互联网领域从图文迈入视频时代。2005年,土豆网、迅雷、VeryCD(电驴下载)等公司先后成立,次年则迎来了六间房、酷六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谷歌也在这一年完成了对Youtube的并购。这一切都源于网速、带宽的提升,也同样受益于网络视频的普及,让原来只能依赖图文做“钻展广告”的公司,跟着视频热潮做起了贴片广告。


迈入视频化时代,并不代表文字的式微。2006年,天下霸唱开始写《鬼吹灯》,引爆盗墓类小说,当年明月推出的《明朝那些事儿》则点燃写史类小说,这也开启了内容付费模式。


中国三大运营商均获得3G牌照的两年后(2011年),真正的移动时代到来了——这一年乔布斯以“父系视角”将五花八门的手机外观和功能设计统一成了类似iPhone的模样,而“微信之父”张小龙则创造出了属于移动时代的原生应用,并以狂飙之姿迅速将社交网络“复制”到了微信中。


2013年,素有“劳模之称”的雷军感慨:“现在就连睡觉都觉得是浪费”,可见当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快。微信在这一年相继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和游戏流量入口,开始了它向超级应用程序迈进的步伐,BAT们(百度、阿里、腾讯)也都押宝在自己的超级应用程序上,发展Open API(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成为一时风口。


一时间,各大巨头争相施展拳脚,发挥资源禀赋,投入战略投资领域,合纵连横、投资并购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旋律。


2016年被称为“千播大战”,这时的直播早已不是9158时代的PC网络秀场,而是结合了美颜、AR(增强现实)、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移动直播,斗鱼、虎牙、映客等在其中脱颖而出,并在后期成功上市。移动直播的成功,让脱胎于线下文艺演出的“打赏”成为传媒互联网领域又一被认可的变现方式,而移动直播从娱乐向电商的扩展,也让其商业模式很快从线上打赏走向带货分成。


2018年在直播技术、打赏模式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快手、抖音带动了短视频发展。移动短视频除了具备长视频的内容属性,还叠加了网络高速、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社区互动等新技能,甚至比基于熟人的微信社交更具有超级应用的想象空间。


2019至2022年,成为传媒互联网行业的调整期和转折点,移动互联网用户见顶,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形成规模,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也加剧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年来,传媒互联网行业不断自我审视、创新升级、结构优化,也为产业发展迎来了更多可能性。据《202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互联网、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


回望二十年来,艰难与险阻时有,机遇与惊喜常在,中国传媒互联网行业守正创新,在复杂多变环境中不断优化、调试、实践,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出行

出行遇上数字化:巨头的博弈游戏


当出行遇上数字化,为这一市场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2013年前后,网约车攻城略地,激活出行市场的同时,通过“烧钱”补贴培养了用户习惯与认知。随之,市场开始整合,滴滴、快的、优步中国归于一家,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平台加入博弈,行业玩家格局悄然生变。


2018年,网约车行业资本竞赛再次加码,曹操出行、T3出行、哈啰出行先后获得融资,易到用车计划“卷土重来”。与此同时,网约车聚合模式兴起,哈啰、美团打车、滴滴出行,甚至高德地图等导航平台摩拳擦掌,下场试图分一杯羹。


尽管不时有企业出局,但2022年以来,网约车行业“聚合模式”热度仍不断回升。当年7月,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内测腾讯出行。目前,网约车聚合模式已经聚集百度、美团、高德等平台,随着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聚合模式更加活跃。


网约车带动共享出行浪潮,共享单车2016年加入战局,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成为行业双子星。资本的参与为行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最终ofo小黄车黯然退场,摩拜单车改弦更张为“美团单车”,行业黑马哈啰单车跻身行业前三。


如今,共享单车已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并衍生出共享电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出行、美团单车成为主要运营商,让共享出行短交通领域有了更多新业态与新选择,填补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空白。


出行的互联网化改造始于出租车,不过出租车的数字化来得最晚。除了网约车新业态冲击,出租车行业在巡游效率、司机收入、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同样面临很大挑战。


2019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加速促进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巡游车“+互联网”服务,全国各地加快了出租车融合的步伐。与此同时,嘀嗒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高德地图等平台,也挤进出租车融合的赛道。


出租车的数字化,从最初为出租车司机引流,通过抢单、派单模式增加网约订单,到如今通过物联网、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交通,出租车巡网融合正在路上。


如果说,网约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则将出行数字化推向高潮,巡网融合也令传统出租车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出行领域走向未来,正朝着数智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阔步前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陈维城 程子姣 罗亦丹 孙文轩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维城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程子姣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罗亦丹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智变未来

相关推荐
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市委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等事项
北京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市委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等事项
新京号
家校共育丨空城藏谋略 课堂悟真知——家长课堂系列之三2班“三国故事分享”
小记者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教育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在秋日温榆河,定格水美瞬间
北京
如何用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一线科技人才对话北京城市学院师生
教育
郑栅洁最新署名文章
政事儿
数字雄安,让潜力变实力
新京号
死亡和凋亡不应是儿童文学的“禁区”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