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寻找中国“第一王朝”
文明杂志
2023-11-07 10:07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距今4000年前的一天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大禹

 

路过家门却无暇进入

 

催促着他的脚步的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出自《史记·夏本纪》,尧舜时期,黄河流域饱受洪水侵扰)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请横屏观看,汹涌的黄河,摄影师@滕洪亮)

 

 

 

历经长达十余年的治理后

 

水患终于平息

 

但大禹没有意识到的是

 

他的家族将开启一个怎样的王朝

 

又将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

 

(大禹雕像,摄影师@柒哥)

 

 

 

要了解神话迷雾后的真相

 

我们需要先将时光倒回至

 

距今5000多年前

 

01

 

文明的“诅咒”

 

- 都邑初兴 -

 

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

 

众多古国兴起,如繁星点点

 

虽是小国寡民

 

却也各自为政,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

 

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

 

这些古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

 

有人说,它们毁灭于自然灾害

 

有人说,它们覆灭于内部动乱

 

有人说,它们湮灭于外敌入侵

 

真正的原因已无从知晓

 

伴随着古国的衰落

 

各地的文明进程也纷纷陷入低潮

 

(图为良渚神徽,在良渚古国衰落后,原本繁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摄影师@陆虎)

 

 

 

兴起,繁荣,衰落

 

就在这样的轮回持续上演之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向着中原袭来

 

这会是大禹曾治理过的那场洪水吗?

 

真实的答案已无从知晓

 

但洪水退去后

 

洛阳盆地的冲积平原却变得更加肥沃

 

(请横屏观看,有学者推测,距今四千年左右,洛阳盆地伊洛河区域曾出现过特大洪水,促使河流决口和改道,从而扩大了冲积平原,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距今3800年左右

 

来自今河南嵩山地区的一支族群

 

看上了这块土地

 

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

 

建立了一座面积超300万㎡的大型都邑

 

也是当时整个东亚大陆

 

最发达的城市

 

都邑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

 

想必也会和后世的长安、洛阳一样耀眼

 

今天,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发掘地所在的村落

 

将其称之为

 

二里头

 

二里头都邑在建立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划

 

数条纵横相交的大道

 

将整座城市切割成至少9个部分

 

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由于曾受到河流侵蚀,二里头遗址的实际面积可能达到400万㎡,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道路网的最中心

 

是总面积约11万㎡的宫殿区

 

里面有两组大型宫殿建筑群

 

构成了迄今为止

 

中国最早沿中轴线规划

 

大型宫室建筑群

 

其方正规整、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

 

让它成为了

 

后世3000多年的宫城鼻祖

 

(请向左滑动,二里头宫城制度与后世的中国古代宫城一脉相承,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难道,这是大禹家族的宫殿?

 

难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

 

在许多学者眼中

 

答案都是“最有可能

 

以如今的标准来看

 

这些宫殿或许“其貌不扬”

 

但在当时,它们所耗费的工程量却不容小觑

 

仅1号宫殿用到的夯土量

 

就达2万m³以上

 

这意味着每天安排1000人

 

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

 

而完成宫殿区所有的建筑工程

 

所需劳动日可达数十万乃至百万

 

(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俯瞰,与庞大的遗址相比,人显得格外渺小,摄影师@李文博)

 

 

 

毫无疑问

 

若想建造如此规模的都邑

 

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

 

据估算

 

二里头都邑当时的居住人口

 

可达20000余人

 

是同时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

 

这么多人从何而来?

 

二里头人骨的分析结果表明

 

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迁移过来

 

二里头可谓是

 

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摄影师@焦潇翔)

 

 

 

种种迹象表明

 

二里头绝非小国寡民

 

也绝非前“昙花一现”的古国

 

“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一定有着特殊之处

 

02

 

破除诅咒

 

- 农业与青铜 -

 

也许命运的轮盘

 

自二里头先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刻起

 

就已悄然转动

 

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

 

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四面环山作为天然屏障

 

黄河支流纵横其间

 

(请横屏观看,洛阳风光,摄影师@焦潇翔)

 

 

 

与华北地区传统的旱作农业不同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

 

让这片平原既能种植粟、黍一类的旱地作物

 

也能播种像水稻这样的水田作物

 

(出自《史记·夏本纪》,在治水期间,大禹曾让他的助手益为民众分发水稻,用来种植在潮湿低洼的地区)

 

 

(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多元的粮食结构

 

让二里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

 

旱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二里头农作物“五谷齐备”,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当然,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若想破除诅咒

 

仅靠农业的支撑仍然不够

 

此时的二里头人

 

还需要一项“高新技术”的助力

 

这便是

 

青铜铸造

 

(出自《史记·孝武本纪》,意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传说夏人已有发达的青铜技术

 

能将铜铸成鼎

 

而二里头人正是中华大地上同时代

 

最强的青铜铸造者

 

(二里头乳钉纹青铜爵,造型极富美感,被誉为“中华第一爵”,摄影师@李文博)

 

 

 

早在二里头之前

 

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聚落

 

就已经开始尝试铸造铜器

 

但铸造方法十分原始

 

只能做出简单的器形

 

(甘肃马家窑文化青铜刀制作过程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也许是文化的交融碰撞出了火花

 

在二里头

 

这个四方文化汇聚的中心之地

 

一场“技术革命”

 

悄然开始

 

铸造技术变得更加复杂

 

工匠们用泥土捏制出独特的器型

 

放入窑中烧制成模型

 

(块范法制模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随后,将泥料覆盖于陶模表面

 

等待凝固后成为外范

 

(块范法制范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同时,在陶模的内部填充泥土

 

等待硬化后成为内范

 

(块范法制芯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最后,内外范组合

 

将铜液倒入两者间的空腔之中

 

待冷却后打碎内外范

 

一件复杂的青铜器

 

由此诞生

 

(块范法浇铸成型示意,制图@罗梓涵&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复合范技术的发明

 

让复杂的器型得以制造

 

铜液中金属配比的优化

 

更是让器壁变得薄而均匀

 

(二里头时期的工匠们已能有意识地改变铜液中的金属成分,铅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合金的流动性,有利于铸造薄壁青铜器,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此时的二里头

 

拥有中国最大的青铜生产基地

 

遥遥领先的铸铜技术

 

将为二里头开辟出一条

 

“征服之路”

 

作为奢侈品

 

稀有且昂贵的青铜

 

是彰显身份与等级的不二象征

 

因此,将稀有的青铜打造成

 

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礼仪用器

 

更能彰显“王权神授”的合法性

 

从而进一步规范等级秩序

 

达成了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

 

精神征服

 

(二里头形成了一套以青铜器为中心的礼器群,摄影师@苏李欢&吴其平&范沛卓,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作为兵器

 

坚硬又稳定的青铜

 

对普通的木石兵器有着压倒性优势

 

有了武力的保障

 

国家的军事力量得以大大加强

 

由此得以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进行

 

物理征服

 

(二里头青铜兵器,摄影师@秦南&范沛卓,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农业结构

 

增强了二里头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力

 

而青铜生产技术的进步

 

则大大稳定了二里头内外的局势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

 

也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

 

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而它的文化辐射范围则要更广

 

北达燕山以北

 

南至东南沿海

 

东及鲁豫交界

 

西到甘青高原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有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可以说

 

此时的二里头

 

不论是社会发展程度

 

还是文化影响力

 

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国文明

 

它突破了石器时代的桎梏

 

叩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它结束了以往小国林立的局面

 

创立了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强大王权的国家

 

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

 

也即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二里头

 

成为了此时中华大地上最闪耀的存在

 

如同皓月当空

 

让群星与之相比骤然黯淡

 

这便是考古学家口中的中华文明

 

“漫天星斗”“月明星稀”的转变

 

(二里头文化成为了东亚大陆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奠定了中原早期王朝的基础,摄影师@柳叶氘)

 

 

 

而在二里头遗址

 

这个中国最早的“青铜王都”

 

又有着何等恢弘的王都生活?

 

不妨让我们想象一下

 

03

 

王都掠影

 

- 一名二里头贵族的一天 -

 

清晨,朝阳初升

 

雾气还未从河畔褪去

 

一名贵族便神色匆匆地离开了家门

 

今早有一场重要的活动需要参加

 

为此一刻也不能耽搁

 

也许是时辰尚早

 

宽阔的都城大道上还没有多少人影

 

不过再过些时候

 

这里便会变得热闹起来

 

(二里头都邑的道路宽度在10-20m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双向四车道,摄影师@丁俊豪)

 

 

 

道路网的中心便是这次的目的地

 

这里是城市的最中央

 

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宫城

 

贵族朝着宫城的东北角快步走去

 

那里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土坑

 

以前是用来夯筑宫殿的取土点

 

如今成为了祭祀坑

 

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达官显贵们恭敬地等候在祭坛旁

 

不久,祭坛中心的篝火被点燃

 

两旁挂有铜铃的旌旗随风飘扬

 

旗面上的游龙呼之欲出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由两千多片厚度不足1mm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有可能装饰于早期的旌旗之上,摄影师@秦南)

 

 

 

龙旂(qí)阳阳,和铃央央

 

钟磬齐鸣,鼓乐同奏

 

仪式正式开始

 

王缓缓走来

 

侍从们紧跟其后

 

手捧着盛放有美酒佳肴的青铜礼器

 

将它们依次摆放于祭坛之上

 

几只幼猪被现场宰杀

 

成为了献给神明的祭品

 

(二里头祭祀坑内发现有排列整齐的幼猪骸骨,应是祭祀用牲,摄影师@范沛卓)

 

 

 

王高高举起手中的玉璋

 

祈求神明和祖先的护佑

 

并向他们询问来年的国运

 

(纯洁的玉器,或许能够与神灵沟通,摄影师@柳叶氘&朱智勇&苏李欢&秦南,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在舞乐与祷告声中

 

祭司将一截兽骨放在火上灼烧

 

骨头被烧出了斑驳点点的焦痕

 

占卜的答案

 

就藏在这些痕迹之中

 

(二里头卜骨,摄影师@刘鹏,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祭祀仪式复杂而又漫长

 

好在占卜结果令人欣喜

 

王向众人高声宣布

 

在神明的护佑之下

 

这个国家定会日益兴盛

 

祭台下的众人纷纷跪拜在地

 

齐声高呼王的英明

 

祭祀结束后

 

贵族随即前往铸铜作坊进行日常视察

 

作坊在城南的沿河高地之上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产业

 

这里受到国家严密的管控

 

四周被高墙围起

 

仅有少数权贵和相关从业者才能进入

 

整个国家能够铸造青铜礼器的地方

 

仅此一处

 

(二里头铸铜作坊遗址航拍,作坊面积约1.5-2万㎡,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摄影师@丁俊豪)

 

 

 

贵族刚进入室内

 

裹挟着金属撞击声的热浪便扑面而来

 

作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从远方运来的铜料

 

在这里被工匠们熔化

 

铸成光彩照人的国之重器

 

(二里头并未发现矿石冶炼和开采痕迹,其铜料可能来自山西甚至湖北一带的铜矿,图中部分商周时期的路线,可能早在二里头时代就已开启,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同样受到王室的直接控制的

 

还有紧邻着宫殿区的绿松石加工作坊

 

绿松石在这里被切割打磨

 

镶嵌在玉器、铜器与漆器之上

 

(二里头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摄影师@梦物如颜)

 

 

 

从作坊区出来后天色已晚

 

忙碌了一整天的贵族

 

此时只想早点回到家中

 

与宾客们把酒言欢

 

随着夜幕降临

 

晚宴也终于拉开帷幕

 

舞台之上

 

乐师们奏响乐器

 

舞者们翩翩起舞

 

石磬空灵、铃音清脆

 

漆鼓沉稳、陶埙悠扬

 

(二里头文化乐器,摄影师@秦南&柳叶氘,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舞台之下

 

贵族与宾客们席地而坐

 

仆从们依次为他们端来各类美食佳肴

 

谷物蔬果、鲜美烤肉

 

均被盛放在制作精美的陶器之中

 

(二里头文化陶质食器,摄影师@范沛卓&秦南,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伴着钟磬舞乐

 

众人畅饮着用稻米和小麦酿成的美酒

 

高声谈论着彼此最近的见闻

 

不知不觉间宴会已到尾声

 

(二里头文化陶质酒器,摄影师@秦南&范沛卓&梦物如颜&苏李欢,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但在酒醉人散后

 

贵族并未有酒足饭饱的满足之感

 

让他感到忧虑的

 

是他在宴会上听到的一条传闻

 

据说离国家东北不远处的部族

 

势力正在不断壮大

 

他的内心隐隐有些不安

 

等待着这个国家的

 

会是怎样的未来呢?

 

04

 

王都沦陷

 

- 二里头的覆灭 -

 

与史书中的夏朝一样

 

而二里头人也遇到了同样的敌人

 

 

这个来自东边虎视眈眈的部族

 

最终与二里头爆发了战争

 

虽然其中过程无从知晓

 

但结果却很明显

 

二里头失败了

 

它的都邑被占领

 

随之而来的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入侵者们无视了原本的城市规划

 

他们将房屋与垃圾坑肆意建在

 

道路上、城墙边、宫城内

 

(图为二里头宫殿遗址,二里头文化末期,宫殿中心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摄影师@李文博)

 

 

 

昔日的繁华都邑已然面目全非

 

但城南的铸铜作坊

 

却未曾被破坏

 

对于商人而言

 

只要控制了这里

 

便控制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技术

 

这里的作坊将被继续使用

 

直到他们能够真正掌握铸铜技术

 

(二里头青铜爵,摄影师@秦南)

 

 

 

虽然占领了二里头

 

但商人并没有打算

 

把这里当成他们的都城

 

与之相反

 

他们在距二里头东边的不远处

 

相继建立了两座大型都邑

 

如今它们被称为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遗址,摄影师@焦潇翔)

 

 

 

在苟延残喘了数十年后

 

随着铸铜技术的转移与新城的建成

 

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二里头都邑被彻底遗弃

 

二里头最后的繁华

 

最终被掩埋在了

 

层层黄土之下

 

(埋藏在泥土之下的绿松石碎片,摄影师@李文博)

 

 

 

兴起,繁荣,衰落

 

这又是一个轮回吗?

 

对于二里头而言

 

并不是轮回

 

与之前衰落的古国相比

 

它的文明并没有断档

 

商人虽征服了二里头

 

却也完整地接受了它的遗产

 

以青铜器为核心的礼仪制度

 

被商周完美地继承和延续

 

乃至成为了后世中原礼乐文明的基础

 

(青铜礼器演变,摄影师@梦物如颜&柳叶氘&范沛卓&秦南&冯思绪&金风&吴其平&李琼&包浩霖,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

 

这却是一个新的轮回

 

二里头虽然消逝了

 

但以它为先导的中原王朝

 

才刚刚迈上历史舞台

 

(请横屏观看,在随后长达200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十余个王朝建都于洛阳,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至此

 

文明流转,王朝更迭

 

中华文明迈入了新的阶段

 

(洛阳双塔,摄影师@王煜文)

 

 

 

05

 

尾声

 

- 二里头与夏 -

 

伴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那就是

 

史料中记载的“第一王朝”,夏

 

究竟与二里头有着何种关系?

 

二里头遗址

 

会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吗?

 

二里头的衰败与偃师商城的兴起

 

是否代表着夏商的王朝更替?

 

(博物馆内,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二里头遗物,摄影师@范沛卓)

 

 

 

对此,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

 

从文献资料上来看

 

二里头遗址的位置与古史记载相符

 

年代也与夏朝大致相当

 

(出自《周书·度邑篇》,大意为:洛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的地域,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虽然二里头遗址到目前

 

尚未发现如甲骨文那样

 

可以确证的文字材料

 

(目前二里头遗址只有陶器上发现少数符号,其中一部分与后期的甲骨文、金文有相似之处,制图@冯艺卓/星球研究所)

 

 

 

但从考古材料上来看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俨然是一个国家的都邑

 

不仅在时间上紧接商王朝之前

 

在文化面貌上来看

 

商周王朝也与其一脉相承

 

二里头遗址

 

极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饰牌,青铜上面用绿松石镶嵌出龙的形象,摄影师@梦物如颜)

 

 

 

无论学术上的争议如何

 

不可否认的是

 

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

 

曾存在过如此辉煌的文明

 

前路还很漫长

 

300万㎡的二里头遗址

 

如今的发掘面积仍不到百分之二

 

更多的线索或许就深埋在地下

 

它们将为我们带来故事的真相

 

亦或是更多的谜团?

 

二里头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

 

而我们将一直寻找下去

 

(二里头遗址还有大量的内涵等待着发现,摄影师@梦物如颜)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黄太极

 

编辑:所长

 

图片:秦南

 

计:冯艺卓地图郑艺

 

审校山佳&棒棒&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秦南

 

外审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赵海涛

 

注:

 

1、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王朝归属问题仍存在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该遗址极有可能为夏王朝中晚期都邑。

 

2、本文第三章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加以适当的文学想象,将发生在二里头不同时期的事件集合在了同一天进行描述。

 

3、关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所代表的文化仍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属于二里岗文化,有观点认为属于商文化,本文采用后者观点。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头(1999~2006)[M]. 文物出版社, 2014.

 

[3]孙庆伟. 追迹三代[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许宏. 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5]许宏.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6]李硕. 翦商:殷商之变与华夏新生[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侯卫东,贺俊,杜金鹏.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M]. 大象出版社, 2023.

 

[8]曹定云. 夏代文字求证——二里头文化陶文考[J]. 考古, 2004(12).

 

[9]李水城. 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J]. 考古学报, 2005(02).

 

[10]朱君孝,李清临. 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析[J]. 考古学报, 2007(03).

 

[11]韩建业.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J]. 考古, 2010(11).

 

[12]廉海萍,谭德睿,郑光. 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J]. 考古学报, 2011(04).

 

[13]向桃初.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J]. 考古, 2011(10).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墙垣和道路2012~2013年发掘简报[J]. 考古, 2015(01).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坑的勘探与发掘[J]. 考古, 2015(12).

 

[16]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J]. 南方文物, 2016(04).

 

[17]常怀颖. 夏商都邑铸铜作坊空间规划分析[J]. 中原文物, 2018(05).

 

[18]郜向平,覃覃. 二里头三号建筑院内墓葬探讨[J]. 南方文物, 2019(02).

 

[19]【日】宫本一夫.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期的青铜器生产[J]. 南方文物, 2019(02).

 

[20]陈国梁. 合与分:聚落考古视角下二里头都邑的兴衰解析[J]. 中原文物, 2019(04).

 

[21]杜金鹏. 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 中原文物, 2019(04).

 

[22]赵志军,刘昶. 偃师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的分析和讨论[J]. 农业考古, 2019(06).

 

[23]许宏. 二里头都邑的两次礼制大变革[J]. 南方文物, 2020(02).

 

[24]王青,赵江运,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新见神灵及动物形象的复原和初步认识[J]. 考古, 2020(02).

 

[25]侯卫东. 论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变迁[J]. 中原文物, 2020(03).

 

[26]王立新. 再论二里头文化渊源与族属问题[J]. 历史研究, 2020(05).

 

[27]【日】饭岛武次. 二里头考古与夏王朝的真实存在[J]. 历史研究, 2020(05).

 

[28]赵海涛. 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J]. 考古, 2020(08).

 

[29]赵海涛,张飞. 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J]. 南方文物, 2021(02).

 

[30]李志鹏. 中原腹地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先民的肉食消费再研究[J]. 南方文物, 2021(05).

 

[31]朱乃诚. 从牙璋看夏文化向南方地区的扩散[J]. 江汉考古, 2021(06).

 

[32]秦小丽. 二里头文化时期绿松石饰品的生产与流通[J]. 中原文物, 2022(02).

 

[33]贺俊. 论二里头文化的宏观聚落形态[J]. 考古学报, 2022(04).

 

[34]庞小霞.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东方[J]. 华夏考古, 2022(06).

 

[35]许宏. 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J]. 中国文化遗产, 2022(02).

 

[36]袁广阔. 论二里头文化龙崇拜及其对夏商文化分界的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 2022(06).

 

[37]贺娅辉,赵海涛,刘莉,许宏. 二里头贵族阶层酿酒与饮酒活动分析:来自陶器残留物的证据[J]. 中原文物, 2022(06).

 

[38]赵海涛. 营国城郭 井井有序——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的重大进展与意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5).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总数继续居全球第一
第一看点
寻找中国的追光少年:少年步履,曲艺不老
视频
小城看中国④ | 山东龙口:渤海浪尖跃出“江北第一县”
时事
中国第一代飞行员从毕业到牺牲平均只有半年
北京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候鸟的自然天堂
新京号
天好中国第一季度营收超3亿元
消费
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第一看点
中国第一大城市又搞大事了,砸钱抢 “内容大神”!
新京号
数个“第一”!“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加速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
第一看点
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重返亚洲第一,吴梦洁拼到崴脚
体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