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马和斌
自然美与精神美的完美统一
阿拉伯世界横跨亚、非两大洲,一般来说,阿拉伯人实际上都是贝都因游牧部落的后裔,从西非的毛里塔尼亚一直延伸到阿曼的广大北非及西亚地区。
就沙特阿拉伯和苏丹等地来说,终年少雨燥热,气温高、风沙大,40摄氏度〜50摄氏度的室外温度很常见,而阿拉伯长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宽大,不仅能包裹全身,风吹入还能自然形成内外相通的微循环系统,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尽。不但如此,它还具有调节衣内空气与皮肤之间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使空气与皮肤的温度保持在31摄氏度〜33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为40%〜60%,可避免人体因受到高温与高湿的侵蚀而引起身体的不适。
位于埃及东部红海沿岸的红海省首府——古尔代盖,一个贝都因小女孩牵着她的驴和小羊。她身穿胭脂红绣花长袍,头上缠着颜色相近的头巾。
头巾,是沙漠环境的产物。头巾实际上就是一块普通的布,多为白色,也有红白相间或白浅蓝三色的方格巾。与普通民众不同,王室人员多是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视之为尊贵高雅。头巾下再戴一顶小白帽是许多阿拉伯人的习惯,也可用头箍把头巾和帽子固定在一起。在阿拉伯国家,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环状物,有黑色也有白色,粗细轻重不等。大部分年轻人喜欢较为粗重的款式,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俊逸。
也门和北非的毛里塔尼亚的男士,习惯头上缠一条白色长头巾,可当礼拜垫、毛巾,甚至在购买东西时当包袱使用,刮风时蒙在脸上还可抵挡风沙。如今,头巾已不单是穿戴或装饰的物件,其所代表含义已经涉及了荣誉、地位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阿拉伯人认为头巾是上天给予的最好礼物,也是先祖文化的重要部分,无法割舍。
巴勒斯坦的集体婚礼上,几十名精心装扮的新娘子坐在一起。她们有的穿着包裹严实的长袍,只露出双眼;有的则穿着露出整个脸部的传统长袍,端庄大方。
另外还有佩带腰刀,也是阿拉伯游牧部落长期养成的装饰习惯。腰刀制作考究,式样繁多,从前是自卫的武器,如今则是装饰的佩物。虽名为腰刀,却并非挎在腰部。有人将腰刀别在金银彩线绣成的腰带上,而有的则是将腰刀插在胸前特制的宽皮带上。
在也门,腰刀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各个城市至今依然设有腰刀作坊,无论是机制的还是手工的,做工都不失精细,而其中又尤以首都萨那和塔伊兹的腰刀最为著名;而在阿曼,腰刀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传统的体现。阿曼的国徽图案也是两把带刀鞘刻花纹的弯刀,象征阿曼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决心。在这里,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男子出席重要场合时,胸前腰间都会佩带上一把弯刀。若是没有则会被视为衣冠不整,甚至被人耻笑。他们觉得只有佩带腰刀,才是一名男子长大成熟的标志,也才方显男子侠义、潇洒和威武的气概。
也门的首都萨那。在这座古老的伊斯兰名城里,设有很多腰刀作坊。在很多露天市场上,也售卖着各式各样制作精良的腰刀。
美观舒适的阿拉伯长袍
基于特殊的气候因素,在制作阿拉伯传统长袍时,须首选透气性和吸湿性较好的织物。考虑到其吸热性,它们颜色大多以淡雅为主,纯白、淡绿和浅蓝都是阿拉伯人的最爱。气候较凉爽时,深蓝、深灰、深棕和黑色就成为普遍选择的颜色了。
传统的阿拉伯长袍均采用质地较好的麻织品、棉织品、丝织品和呢绒制品。一般百姓比较喜欢麻织品和棉织品制作的长袍,而丝织品主要用作女性服饰,呢绒制品的长袍也只是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份较为凉爽的时节才会穿戴。
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一所博物馆里展出的贝都因女子的传统服饰,几何图案交错的布料上边密密麻麻的串满了彩色珠子。
虽然款式看似大体相同,但阿拉伯长袍也并非千篇一律,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主要有沙特款、伊拉克款、苏丹款、阿曼款和摩洛哥款等。
例如,沙特款主要是阿拉伯半岛几个国家男子喜爱的服饰,它们通常有平领平袖、平领衬袖、衬领平袖和衬领衬袖等四种类型;而伊拉克款与沙特款式样基本相当,唯一区别是胸前有一道褶皱,起到装饰点缀作用;还有摩洛哥款长袍,一般是小圆领,袖口宽松,侧面有口袋;而作为“乳香之国”的阿曼,其长袍领口处有一条长约30厘米的穗子垂至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状开口,可向里边喷洒香水,放置香料,十米开外就能“闻香识人”。
传统阿拉伯男袍的点睛之笔在于袖扣,也是其唯一的装饰物。各式精致的袖扣都能体现品位和彰显身份,黄金、白金乃至镶钻的袖扣更是财富的象征。
三个参加古尔邦节的阿曼小女孩,她们身着色彩艳丽、绣工精致的长袍,显得十分乖巧可爱(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与开斋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
与阿拉伯男款长袍相比,女式长袍相对要复杂一些。一般多用黑色棉布或丝绸织成,肥袖宽腰,长垂及地。因为是阿拉伯女子的传统服装,虽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却因地而异。
例如沙特女子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而也门女子的服式则有两种:一种是头顶黑纱,将头部盖住,再披块黑布(或花格子布)裹着全身;另一种是分头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头顶黑纱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条黑裙子盖至脚面。
阿拉伯女子,用希贾布把自己整个包裹起来。希贾布意为“窗帘”或者“遮盖物”,大部分伊斯兰法律将这种类型的服装定义为在公开场合遮盖除脸和手以外的其余身体部位。按照伊斯兰观点,希贾布带有谦逊、隐私和美德的含义。
埃及女子的黑袍则是块长方形的黑布,将5米长的布一分为二,两边缝在一起,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穿、披均可。苏丹女子爱穿拖地长袍,简单的一块布,可裹全身,黑白两色皆有。利比亚女子在外出时,常用一块类似被单的花布把全身包裹严实,只露出深邃美丽的双眼。
而上等的黑袍是用真丝绸缎做成的,里边再穿一件真丝印花绸或薄纱的长袍,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大方,被视为阿拉伯女子最高贵得意的服饰。但也有少数长袍的颜色略显轻淡和柔和,如浅蓝、浅绿或浅黄色,都是近几年的流行色。
贝都因女子衣袍上的刺绣,针法整齐,图案精巧。
在不少阿拉伯国家里,无论老人还是少女,都佩戴面纱,面纱是用黑丝绸织成,形状各异,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角形不等。她们出门时戴上面纱,让其遮盖住整个头部,仅露明眸,异域风情中不免增添了一丝神秘之美。殷实之家的妇女还在面纱上绣制金丝或银丝,或配挂五光十色的金银首饰,环佩丁当,美不胜收。
在剪裁样式方面,设计师们还制作出一件式套头的衣袍,有大衣款式开前扣或暗扣,或者在正面加一片内里,另有连帽子一起的设计。而其中最特别的当属罩袍,因其穿在最外层,所以大多以直线、宽松、略长的剪裁为主要式样。从普通的黑布、棉麻、人造丝到纯丝质罩袍,加上不同的装饰配件(譬如机器缝绣的彩色花形图样或上等手工刺绣,在袖口、裙摆手工缝制的亮片、珠子、水晶、碎钻等),穿起来轻盈舒适,毫无负重与闷热感。微风徐来,裙摆、荷叶袖口都迎风摇曳,使人如童话中的公主一样,美艳不可方物。
迪拜的一名裁缝师傅正在手工缝制长袍,并为其镶嵌上各式珠子和亮片。
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法明确规定,女性不得在除父亲、丈夫外的非直系亲属男性面前,裸露除脸、手和脚外的其他部位,更不可能显露胸、臀、腰、腿的线条,这就使得阿拉伯传统女性只能穿长袍,戴面纱,一般人便都无法窥视其容貌。
面纱虽然看似很薄,但由内及外的透视性非常好,既不妨碍主人视线,外人也很难看清楚内里人的相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现在还有不少秉承贝都因人文化基因的女性,她们戴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但实际上,她们这样的打扮只是对外人而为,在同女性聚会或居家时她们都不会戴面纱,也不披黑袍。这一点抑或与传统文化传承有关,她们的美只会对自己的丈夫和未成年孩子展示。
贝都因女子的长衫、外衣、斗篷和面罩上都喜欢绣制多种花色和图案。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佩戴各种首饰,手镯、脚环、戒指、项链、鼻环以及用金属、兽角、珊瑚和玻璃等材质制作而成的胸饰。
精工细作的节日盛装
阿拉伯人在历史上并未过多地改变服饰的色彩,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在数千年岁月中选择了白色和黑色两种色彩作为服饰的主色调。阿拉伯人认为,白色是色谱中的上上色,素净而又圣洁;而黑色则代表优雅、庄重、矜持与含蓄。特别是当女士穿上这种颜色的服饰,自重中葆有内涵,靓丽中彰显优雅。除此之外,像蓝、灰、绿等浅色调的长袍也是随处可见。
现如今,一些海湾国家的元首在参加重大活动时,会选择在白袍外再披上一件黑斗篷,认为如此更显庄重与严肃。斗篷是阿拉伯人必备的节日盛装,而且在阿拉伯半岛诸国十分流行。斗篷的花色繁多,质量也大有不同。在科威特的斗篷市场上,各种男女款式的斗篷琳琅满目,夏季有轻薄透气的斗篷、秋冬有质地厚实的羊毛、驼毛、呢绒制成的斗篷。
位于突尼斯最南部的泰塔温省举行的一个独具异域风情的贝都因婚礼庆典上,繁复华丽的衣着更加凸显阿拉伯女子的秀美和出众。
每逢重大节日,阿拉伯人都会穿戴最传统的服饰参与聚会。婚庆喜事,不论是男士还是女士,老人还是小孩,所有人都会兴高采烈地出席,穿戴隆重讲究,如果有人亡故,他们也都会穿戴整齐,神情肃穆地前往清真寺,按照伊斯兰教教法为亡故者做完殡礼后,便将之运到墓地埋葬。
每年伊斯兰历十月一日的开斋节,就是阿拉伯地区最重大的宗教节日之一。这一天,一家人都会穿上传统服饰,打扮整齐,由家里的男士带着家眷奔赴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然后走亲访友,互致节日最美好的祝福。
18世纪贝都因人的头饰,皮革质地的带子上镶嵌有大小不一、花纹各式的银钉,两边垂下的流苏上挂满了贝壳和珊瑚(上图)。阿拉伯传统平底尖头鞋(下图)。
在如此庄重的场合,阿拉伯人都会穿上他们认为最漂亮也最适合的长袍,沐浴施香,特别是爱美的女子,则会挑选她们最靓丽的服饰,佩戴上各种首饰,精心装扮,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伊斯兰的服饰观是从着衣上导人于至善,在服饰中遵循中正之美的原则。阿拉伯人看似简单的衣袍背后却蕴藏了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看似单调的衣袍却又制作讲究且不失华丽,大方简洁之外无不透着一股神秘的异域风情。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4.09月刊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