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苦厄的终结》| 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宫照华 王铭博 罗东
2023-10-31 12:33
在10月,又有不少精彩的新书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我们从中选出20本不同类别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大家,本篇为其中的《苦厄的终结》。

《苦厄的终结》,[印]潘卡吉·米什拉 著,睦联 译,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2023年7月。(海报设计:刘晓斐)


推荐理由:苦厄无所不在。或说,苦厄不会错过任何一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地域、种族和所处时代。时常爆发的战争、有限的政治和经济政策、自然和人为灾难,会造成成千上万乃至百千万的人瞬间丧失生命或安居所需外在条件;哪怕一个人有幸避免上述灾祸,看似平稳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躲开内在焦虑、困惑与不安。经济压力、过度劳累、人情世故都让人精神紧张,不得安宁,何况还有更根本的因素,即人人皆有的(无论对象是物质、权力、名气还是其他)欲望、贪爱之心,以及常怀有的嗔怒、怨恨、傲慢、嫉妒之情。这些皆为“苦”,我们人生中相当一部分行为都在有意无意地避免这些“苦”。苦厄的终结不是任何特定之人或集体的追求,而是每个人的愿望。


有“全球百大思想家”之称的潘卡吉·米什拉以“苦厄的终结”为书名,记述了自己多年对佛陀及其教义的追寻与理解。米什拉生于印度,受过良好教育,以作家为志业,从最初认为佛陀只是印度教众神祇之一,到实地探访佛陀诞生地,再到理解其生平、教义,米什拉在不断靠近中日益理解着佛陀教义的意义。不过,米什拉并非要成为一个当代的专业佛经阐释者,他在书中确实解释了何为“四圣谛”“八正道”,以及佛陀对“自我”之虚幻的洞察等,但米什拉写作的重要性在于,他把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放置在更宽广的语境中,比如他为了比照而在书中引用的康德、尼采、叔本华、蒙田、柏拉图、普鲁斯特、伊壁鸠鲁、卢梭、甘地等人的观念,而且米什拉熟悉欧洲、印度、美国的历史与时代困境,对各类激进意识形态、革命行动也了如指掌,由此,米什拉对佛陀教义的追寻便呈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最终,如他在本书的结尾所说:“我在自己所处的世界中遇见佛陀。就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佛教的义理,乃至救赎之道可能为世人创造的未来。正是这种醒悟,让我终于可以提笔,开始书写佛陀。”


撰文/张进

编辑/宫照华 王铭博

海报设计/刘晓斐

校对/陈荻雁

相关推荐
茶从食物转化为饮品:茶产地基本格局的形成和吃茶法
新京号
“京和同心·四校联动 同谱团结书香曲”系列主题活动启动
新京号
《心分两路》:精神科医生是如何养成的?
文化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文化
在“卷”与“躺”之间,生活的世界还有哪些参考答案?|活动回顾
文化
乡村人如何把自己装上书架?法国20世纪“农民作家”图文鉴
文化
岁末年初之时,重温《浮生六记》中的古代日常
文化
唐之前丝绸之路上的金银货币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中世纪日常生活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