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成主因
新京报 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2023-10-24 15:50
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10月24日,记者从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了解到,相关调查显示,“升学压力”“父母期望”等成为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众多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等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


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因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于近日在线上开展了《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调查共计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


其中,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共占比29.36%。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占比为34.83%,33.71%,31.46%。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演讲中指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产生,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学习和考试压力。他认为,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


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指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例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教方法不当、家长强势、家庭生活氛围异常、过度关注考分,缺少理解。从学校角度来看,被忽视或被霸凌、师生,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受挫,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缺少“社会性学习活动” 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外受挫,家又不是一个安全的环境,那么孩子的行为可能出现危险的系数就要大一些。”刘长铭认为,缓解青少年抑郁的问题,必须顺应天性,把学习变成让孩子体验快乐成长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长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做跟踪研究。她分享了3个研究成果。第一,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为受气包或刺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孩子霸凌。这类孩子在被欺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甚至自伤自杀。第二,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孩子的成绩反而不好。父母应该做压力隔火墙,让孩子尽量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去学习和生活。第三,打骂孩子、高控制、经常批评贬损,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


李新影建议,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以及媒体形成有机联动,同时要提高教师和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和活动中


李镇西所做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状态时“与教师交流”和“向心理专业人士咨询”的人数较少。


李镇西分析,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师对于处理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缺少经验,一般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并不多,不少学生羞于与教师交流。另外,青少年往往心理问题严重时才会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同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包袱和咨询费用,这也是选择该方式较少的重要原因。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谈道,要把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和做细,最关键的就是对症下药,不能大人得病,孩子吃药,社会得病,个体吃药。


“心理教育的开展,绝对不能仅仅靠开会、发文件和通知,用习惯的知识传授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不是学校专门配几个心理老师,开几门心理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王旭明谈道,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做实做细要抓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包括小升初、初升高、少年儿童期;关键因素包括考试学业、升学求职、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情感人际、初恋等;关键环节则包括预警、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处置、领导能力、教师水平等。


王旭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小学不宜专门开设心理课,要将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第二,中小学尤其是师风师德建设和专业水准都不够的学校,不要开展大面积的心理健康普测和通过简单的答卷做简单判断。“现在有些公司在推广答卷,学校要交费,我希望学校一定要把好这个关。”第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做简单的判断,这只是在研究时使用的词语,对学生要特别保护。


据悉,论坛上达成《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昆明共识》:重视学校专业队伍建设;正确看待生命成长问题;更新家长固有教育观念;采用客观公正心理测评;实现社会医疗心理统一;坚持多种方式对症治疗。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十条措施》提出哪些具体办法?对特殊学生有哪些考虑?教育部答记者问
第一看点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新京号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新京号
事关中小学生,教育部重磅发布——
新京号
事关中小学生,教育部重磅发布——
新京号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新京号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第一看点
事关所有中小学生,教育部刚刚发布
新京号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新京号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