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几百平方米的玉米地里,秸秆上半部分被砍掉,剥开的玉米穗露出金黄玉米粒,一排排矗立在秸秆上,等待人们的检阅。
10月14日,山东乐陵塚上村,种粮大户闫乐义的120亩地里,一个名为“中玉303”的新品种,在当天的实收测产中,测得亩产为1077.54公斤,超过了1吨。
这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和屡屡刷新的高产纪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育种团队的负责人王天宇觉得,这个在黄淮海偏盐碱旱地上获得的收成,可能更有代表性和意义。
10月14日,山东乐陵,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举行绿色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与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现场观摩活动。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低产田上的秋收
乐陵位于山东西北部,黄河冲击平原上,境内耕地以潮土、盐碱土为主,是黄淮海平原上典型的中低产田地区。
闫乐义种着300多亩地,每年两季,冬小麦和玉米轮作,他告诉记者,目前,每年两季的粮食产量,基本上都能够过1吨,“以前没有这样的收成,玉米产量少的时候,亩产只有100多公斤。”
乐陵市是产粮大县,但在数十年前,这里并不以粮食知名,乐陵最知名的产物,是棉花和金丝小枣。
“棉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枣树耐旱、耐盐碱,乐陵盛产这两种作物,其实也说明,这里的耕地条件并不好。”王天宇说。
过去数十年中,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乐陵的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旱地作物,被玉米、小麦等替代,在闫乐义的300多亩地中,种植着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要种上百个品种,就是想找到一个最合适这里的品种。
今年是闫乐义种植中玉303的第三年,这是一种耐密性很好的品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来增加产量,闫乐义的120亩试验田中,每亩种植数量5500-5700株,这比大部分常规玉米的密度更高,和同类品种相比,提高了1000株左右。
“常规玉米种植中,密度过高会带来很多问题,易倒伏、病虫害高发、营养不足等。”闫乐义说,“现代农业中,密度是增产的重要基础,密度高了,产量也就上去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适合密植,耐密性,是一个关键的性能。”
中玉303耐密植,性状稳定一致,具有高产稳产性。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适合才能让高产稳定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提升,粮食单产也在快速提高,高产纪录屡屡被刷新。但对乐陵的种植户们来说,要实现高产并不容易。
在闫乐义的300多亩地中,今年曾测试过pH值,大约在8左右,这意味着土地偏碱,并不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其实,这也是我国大部分耕地的普遍现状,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只占少数。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组织完成全国耕地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将全国20.23亿亩土地,从高到低划分为10个等级,1等最好,10等最差,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中,属于中低产田占50%以上。
曾有专家评述,我国众多高产作物品种,大多是在水肥等条件充足的耕地上实现的高产,而在相对贫瘠的耕地上,高产并不容易。
在黄淮海地区,不只是耕地,还有高发的茎腐病、斑病、高温伏旱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严重困扰着玉米生产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由于小麦和玉米连作,实现一年两季粮食生产,给玉米留下的生产时间,其实只有100多天。”王天宇说,“短短100多天,从1亩地上生产出来1吨粮食,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低产田,更是如此。事实上,中低产田在追求高产之前,稳产可能是更重要的任务,而要稳产,就需要适应性极为广泛、抗衡逆境能力极高的品种。这样的品种,更适合中低产田,对粮食产生的保障,也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10月14日,王天宇在田间介绍中玉303的生产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漫长的科技攻关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年播种面积约为6亿亩。近年来,随着肉奶蛋等消费需求及工业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相对农业发达的国家,我国玉米单产仍有较大差距。
一项研究显示,近5年中,全球玉米平均单产为380.3公斤,美国为754.5公斤,欧盟为506公斤,而我国为405.2公斤,高于全球平均,但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只有美国的60%左右。
在耕地面积扩大空间越来越小的今天,单产的提高,是玉米产量提高的关键,而在占据大部分耕地的中低产田上,如何才能提高产量,获得稳定的生产能力?
从事玉米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王天宇和他的团队进行了20余年。“我国有很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很多地方品种都有很好的基因性状,但我国毕竟不是玉米的原产国,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王天宇说。
在我国,引进的玉米亲本自交系及其衍生系,曾经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随着我国育种科技的发展,各地育种家育成的自交系及其品种逐渐成为主流,但种质资源基础、特别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却相对狭窄,这意味着,许多品种都拥有类似的基因和性状,一旦遭遇风险,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
王天宇和他的团队,从搜集和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开始。20多年中,他们的工作,使得我国玉米资源库存数增加了110%,来自国外的种质资源从12%提高到了28%。
众多的资源在鉴定之后,可以进行再一次创新,通过常规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获得新的创新种质,这些资源各自具备不同的特性,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它们又被育种家们利用,育成了各种新的品种。
“中玉303”是其中的典型。王天宇介绍,该品种对玉米顽疾性病害茎腐病有极高的抗性,而且具有抗旱、耐密、优质、高产、稳产的特性,尤其是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广泛中低产田中,都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10月14日,位于山东乐陵的示范田中,新品种中玉303展示活动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未来仍有新难题
10月14日,闫乐义的地里,上百位来自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的参观者,在测产之后,参加了一场品种示范和推广活动。
一排排密植的玉米,矗立在田野中,一位参观者说,和千百种类似的玉米不同,中玉303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特征,“一般人可能分不出来,但种玉米、做玉米育种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走进玉米行中,每一株玉米的根部都格外发达,密布的气生根,将玉米束缚在地上,“农民把这样的根叫霸王根,非常结实,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能,而且在贫瘠的耕地上,这种发达的根系,可以让玉米获得更多的营养。”王天宇介绍。
10月14日,山东乐陵,用于测产的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闫乐义告诉记者,当地茎腐病高发,而中玉303对茎腐病的抗性很好,几乎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茎腐病,这让这块百亩试验田,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是最稳定的,而且耐密性好,如果想要更高的产量,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的方式增产。”
但解决了抗茎腐病的问题,还有新的逆境不断出现。“我国玉米产区分布范围非常广,各个玉米种植区都有不同的常发和多发病种,对品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持续增强玉米的抗逆性是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玉米科技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王天宇说。
在一片常年处在盐碱状态的耕地上,单季收获1吨粮食,不仅需要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还需要同样适合当地的技术。
“许多难题是之前想象不到的。”王天宇说,“比如滴灌技术,可以实现水肥一体,极大地节省水资源,减少肥料用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但在盐碱地上,可能需要深埋滴灌技术,这样不至于把盐碱带上来,这就需要努力开发更加适合的技术。”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