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王菡
2023-10-12 15:50
在过去的9月,又有不少精彩的新书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我们从中选出20本不同类别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大家,本篇为其中的《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

《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潘绥铭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


推荐理由:


“性”是这个社会的孤儿,性研究就是弃儿。


长期以来,与性有关的话题与研究曾是中国发展历史上被隐去的一面。社会层面浸透于“无性文化”中逡巡良久,人们不敢谈及它,更缺少准确的话语谈及它。作为中国创立与推广性社会学的领路人,潘绥铭自20世纪80年代踏足这一领域以来,逐步搭建起了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从“初级生活圈”概念的提出,到“全性”的语义讨论;从新世纪之初四次全国总人口的性调查,到数次深入“红灯区”的田野研究,潘绥铭的学术人生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性革命的推进历程深度镶嵌,该书即是其学术生涯的总体回顾。


这本书近乎细致无漏地扒梳了该领域的关键议题,作者在书中极其坦诚地分享了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不少章节末尾都留有伏笔,披露了许多值得研究但尚待开垦的问题方向。尽管部分推论如今看来已不那么新潮,但却是中文世界为数不多的集中收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体现出了老一辈学者对社会经验富有穿透力的解释与洞察,以及对当今社会现实持之以恒的深度关切。这些都是在学术日益走向书斋化的今天,真正需要复苏与召回的失落精神。诚如其在文末忆起外祖父的遗训:“想做而不得做,时之过;能做而不去做,我之错。”


编辑/王菡

海报设计/刘晓斐

校对/卢茜 张彦君

相关推荐
人文知识的命运齿轮,在300年前开始转动
文化
《在集市》:云南的菜市场,是天堂里的菜市场
文化
从“虎妈”到从未消失的差距:一份关于英国教育问题的反思
文化
学者傅国涌去世:读多少好书,才能造就一个人
文化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有哪些精彩瞬间值得回顾?
文化
读书周 | 点击查看这些TVSer的独家书单!
新京号
《少年李的烦恼》创作后记:等待解谜人
文化
王笛:“龙头”和“舵把子”——四川地方社会的权力图腾
新京号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文化
算法的尺度:人机共舞的世界,如何找到和谐共生的法则?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