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一起做公益
一、作用是助力
公益组织主动参与、积极助力共同富裕。助力,目前是比较通行、标准的提法。我认为,对公益组织来说,这个“助力”,有三层含义。第一,有效性。公益组织在新时代的新领域中,有新使命、新作为。要投身进去,发挥作用,要出力,要助推,真正取得实际成效。第二,适合性。助力,按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的说法,就是“起到辅助、补充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家的社会,主要责任在政府,公益组织不承担主要责任,而是作为补充。”同时,公益组织在共同富裕中作用也不如企业“全面”,企业是全程参与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分配,公益组织只是做第三次分配范畴方面的工作。公益组织经常产生“自视太高”的倾向,如南怀瑾《庄子諵譁》中所说的“自己看自己,越看越伟大”,这是要不得的。“助力”表明公益组织的作用,虽然不是主要,但很需要。每个公益组织要选自己适合的范围,做适合的事。第三,独特性。共同富裕,政府在做,企业在做,公益组织也可以做。但公益组织为了更好助力,要尽力发挥自身独特性,做政府、企业不便做的方面,其助力效果更佳。公益慈善组织相较于政府,有着灵活调整能力,对市场经济与新技术的高度敏锐,以及专业化与民间性、草根性的特点;相较于企业,更有公平正义的形象,有信任加持,也更有公益慈善方面的专业性。这些比较优势,可以使公益组织找到自己创新性的定位,成为一个有公益慈善资源、可灵活选择项目、能进行创新探索、有良好补充作用的共富事业参与者。
二、效果是赋能
赋能,顾名思义,就是给被帮助的对象赋予能量、能力。现在,公益慈善要升维,从“授人以鱼”重点转向“授人以渔”,从“解困济难”重点转向“助引人生之路”。赋能,不是简单施舍,不仅仅是传统慈善的给钱给物。给资金、物品当然也是赋能,更重要的赋能是给思路,出方案,帮技术,找市场,创环境等等。赋能既要用“缺什么补什么”的老办法,更要用“赋什么‘能’什么”的新思路,就是通过赋能,帮助挖潜力,生成新动能。
以参与乡村振兴为例,公益组织要发挥社会资源优势,重点进行城乡资源互动。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融合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发挥“连接器”功能,在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帮扶需求之间起到连接通道作用,特别是具有公募资格的公益组织可以搭建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公益平台,引导和链接可用资源流向乡村地区。发挥“孵化器”功能,基于乡村特色生态、文化等资源,支持、帮助孵化当地企业,在资金、市场、运营策划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产业发展。发挥“播种机”功能,通过项目帮扶、人才培训、专业支持等,提炼出“留在乡村”的经验与模式,形成可持续的乡村自我营运能力,培育乡村内生成长力量。
三、手段是整合
单个公益组织自身能力有限,为了助力共同富裕,就要着力整合优势资源。给别人助力,自己也要借力。把功夫、精力、本领重点体现在“整合”之上,根据实际需求,整合各类可用资源,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
整合的前提是信息对称。公益慈善行动说到底都是资源整合,简单的捐款捐物也是资源整合,也有一个需求和供给(包括资金、产品、服务)的衔接问题。供需信息对称了,才能达到效果。过去在扶贫中有过一个山区小孩收到十来个爱心书包的案例,就是信息不对称。杭州有一家民间公益组织,专门搞中小学校服的,每年经手几十吨旧校服,从收集、整理、分拣、清洁、加工,到捐赠的对象、数量、样式、尺寸都十分精准,因而也十分有效。助力共同富裕是范围更广的信息对称,其资金、技术、人才、渠道,公益组织自身的优势,公益组织的联系网络,等等,都要信息清晰,组合适当,对应匹配。
整合的重点是发掘优势。公益组织做助力项目,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把重点放在发现对象特色、发掘对象优势之上。特别是要面对新形势,关注新需求,发现新价值。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在农村原本的“平淡”中找到神奇,以作出“神”入化篇章。例如,原来不起眼的农村“四洗三慢两养”,会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乡村新价值——喝天然的水,吃生态的饭,可以“洗胃”;呼吸田园山村中新鲜的空气,可以“洗肺”;青山绿水,可以“洗眼”;乡间生活闲适,可以“洗心”。城市人选择在乡村生活可以享受乡村百姓的“慢食、慢村、慢生活”。乡村因而成为“养生、养老”空间。挖掘了新价值,助力共富就可以做新文章。
整合的关键是激活“主体”。主体、客体是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在共同富裕场域,主体、客体要赋予新的涵义,两者要形成特殊的辩证关系。从共富社会责任来说,公益组织勇于参与,担当“主角”;从共富途径来说,要变“输血”为“造血”,就要让帮助对象成为主动参与者、贡献者;从共富目标来说,要促使对象成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极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顺便说一句,历史上慈善“整合”做得最好是清朝杭州慈善家丁丙。丁丙研究者说,在历史上“丁丙以自己特殊的能力和魅力,争取和整合的社会资本可能是最大的。”值得我们借鉴。
四、载体是项目
助力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慈善活动。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助力共同富裕,就要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以项目为载体助力共同富裕,是有别于一般赈灾济困、应急救援行为的重要特征。
公益慈善界,一直重视项目设计、实施。品牌项目就是机构的名片,就是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特色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品牌项目既可体现社会价值,也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助力共同富裕尤其需要重视项目的运作。
强调“项目意识”也是强调效益意识。做公益慈善不是善款、慈善资源左手进来右手出去,而是通过运作,追求更大社会效益。要加持组织之劳、整合之效、创新之功、智慧之力、科技之能……要着力于找寻、研究、提炼具体可行的、创新的行动方案,着力于设计、实施好项目。正因如此,民政部中华慈善奖,设捐赠奖,更设项目奖。捐赠奖可以看作是第三次分配的先进,而项目奖则是慈善公益运作的先进。
做项目很关键一条,能进行流程控制,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促使公益资源的利用达到好的成效。
《周易》曰:“君子以果行育德。”让我们在助力共同富裕中切实行动,提升自己,帮助他人。
文章来源 |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
作者:叶正猛 (系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特聘教)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宣传工作处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