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将加快探索6G技术商用
新京报 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唐峥
2023-09-22 15:35
北京将前瞻布局通感融合、智能无线电、智能超表面、太赫兹、空天地一体化等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探索6G技术商用。

新京报讯(记者叶红梅)在9月22日上午举行的《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总工程师仝海威介绍,北京将前瞻布局通感融合、智能无线电、智能超表面、太赫兹、空天地一体化等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探索6G技术商用。


据介绍,《实施方案》提出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在未来信息领域,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支持海淀、朝阳、石景山、门头沟、通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发挥我市数据要素资源与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加大算力统筹力度,打造多模态化、具身化生成式大模型并加快在产业化场景落地应用;前瞻布局通感融合、智能无线电、智能超表面、太赫兹、空天地一体化等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探索6G技术商用;加快推动量子物态科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测量等科技创新,推动建设量子信息产业生态。

在未来健康领域,面向未来生命健康和医疗需求,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通州、昌平、大兴、平谷、密云、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发力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构筑领先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并行发展。统筹发挥脑科学、信息科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创新资源优势,探索神经网络、大模型等技术突破在脑机接口领域应用,推动新材料、新型制造技术、神经科学等交叉融合发展。

在未来制造领域,在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顺义、昌平、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等细分产业。依托一批创新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市场成长快的骨干企业,打造通用、开源人形机器人平台,通过机器人通用大模型、运控系统、工具链等关键技术突破支撑面向多个垂直应用领域的本体研制与进化。围绕智慧出行场景,支持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等的产业技术互相融合,打造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未来能源领域,围绕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需求,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延庆、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细分产业。加强先进氢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实现氢能在交通、工业、发电、供热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加强先进储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实现新型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需求侧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推动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在京津冀区域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示范应用。

在未来材料领域,面向前沿新材料需求,在海淀、房山、顺义、大兴、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细分产业。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在未来空间领域,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在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加快大推力可重复使用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商业载荷返回舱等研发生产,突破火箭垂直回收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实现星地异构网络互联融合,建设光学及雷达遥感星座、低轨物联网星座、低轨导航增强星座。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相关推荐
七部门: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第一看点
国家级“专精特新”落地大兴
新京号
国家级企业落地大兴
新京号
盛会三连,北京机器人产业打开想象空间 | 新京报评论
观点
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
北京
中国速度,世界首创:城市级商用人形机器人示范区落地海淀
北京
全国首个地方6G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政策落地北京亦庄
北京
重磅!《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
新京号
北京海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北京
石景山区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幻大会”系列活动——首场“科幻+”产业创新主题沙龙在首钢园举办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