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运河号子传承者:以声音留住运河记忆
新京报 记者 郭薇 王远征 编辑 白爽
2023-09-07 18:36
虽然赵义强一直觉得自己不如父亲喊得好,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但依然在尽心尽力地将运河号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学会号子。


8月31日,通州运河2号码头。赵义强(右前)与常富尧(左前)带领队员表演运河号子。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赵义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他自幼耳濡目染,与父亲赵庆福学习运河号子。为传播推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赵义强在几十所大中小学担任课外辅导员,讲述运河历史,教授运河号子,并常在开漕节等活动现场进行表演。


北京文化守护人常富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保护者,退休前任职于通州区文化馆。1987年至今,他整理出10个种类、22首运河号子,帮助这项古老技艺传承延续。



36年前,常富尧骑着自行车,带着一支钢笔、一个暖水壶、一台老式录音机,从东南向西北,沿着北运河几乎走遍两岸村庄。最终,10个种类、22首运河号子的曲谱得以留存于世。


如今,年过八旬的常富尧仍然活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线。和运河号子传承人赵义强一同排练时,两人满面红光、声音嘹亮,富有节律的号子声响彻舞台。


行走在北运河畔,脚下的北运河流淌不息,耳畔的运河号子豪情满怀,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运河繁忙景象,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


赵义强(右一)与常富尧(中间红衣服)带领队员表演运河号子。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跑遍运河两岸村落,拯救运河号子


时至今日,大运河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元代定都北京是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元代大运河从杭州起一直向北到达大都的通惠河码头,全国的物资经由大运河汇聚于此,开启了以北京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时代,通州也由此成为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重要枢纽。


当时,从北京到天津顺流而下,只需三天时间,而从天津回北京,需要船工一路拉纤、逆流而上,要花费四天时间,运河船工号子由此产生。元明清三代,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千帆首尾相接,伴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的,是气势磅礴的号子声,河岸上船工则被称作“十万八千嚎天鬼”。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郑永华在文章中指出,通州运河号子包括起锚、起帆(拉桅)、摇橹、拉纤、出仓等劳动主题,具有重要的漕运文化特色。


随着清末之后漕运的衰落,北运河一度淤塞,失去通航能力,运河号子也逐渐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然而,仍有一群人传承着运河号子,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常富尧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退休前在通州区文化馆音乐室工作。他对船工号子的采集,可以追溯到1987年。那一年,当时的通县文化馆接到“北京市文艺集成办公室”的任务,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普查、采集、整理民间歌谣活动。


在搜集了100多首民歌后,常富尧瞄准了最能反映通州特色的运河号子。打那之后,他经常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带上钢笔、笔记本和一台笨重的老式录音机,穿行于运河两岸的村落之间。


据他回忆,那时候会唱号子的人已经不多了。“运河断航,船工转行,会唱的人很多都不在世了,但再难我也得把历史的声音留存下来。”这成了常富尧的执念。


韩友恩、王春荣、屈德全、杜世连、张世杰,张国寇……几乎跑遍运河两岸村子的他,用老旧的录音机记录下一个个老船工饱经沧桑的声音,最终整理出10个种类、22首运河号子,包括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


常富尧展示他多年搜集整理的运河号子曲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常富尧成了最懂通州运河号子的人。他总结,北运河水流宽阔平稳,船工号子“水稳号不急”,而且是通州的方言、南方的调儿,嚎起来别有风味。


“喂捯、喂捯……”常富尧唱了起锚号,“第一个‘喂捯’要用力喊,因为大家要一起用力拉船锚,第二个‘喂捯’比较轻,用力之后船工们要缓一缓。起锚号虽然没有旋律,但是喊起来紧凑有力、张弛有度。”


最能体现通州运河号子特点的是“闲号”,所谓“闲号独一份儿”。


他曾对比过黄河号子和北运河号子的区别——黄河落差大、水流急,所以黄河号子激烈、高昂、悲壮,而北运河是一条人工运河,水流平缓,所以号子也更加平缓、风趣。他总结的最后一种号子“闲号”,是不在劳动时唱的号子,大多轻松愉快,为了吸引岸边人注意,比如年轻的船工向岸上的姑娘表达爱慕,是船工们劳作完成后重要的休闲方式。


上舞台、进校园,把运河号子传承下去


常富尧在收集运河号子时,遇到最关键的人是盐滩村的赵庆福。


现在的盐滩路地处副中心运河商务区,一派现代都市气息。但在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平房和棚户区。通惠河在此汇入北运河,曾经,各地的盐商在此屯盐,这里因而得名盐滩村。这里算是北运河的“头”,村里的人靠水吃水,以前大都不会种地,只会行船。


1931年,赵庆福出生在通州北关盐滩村,通州运河以前有四大漕运船帮,赵庆福都有亲戚关系。他6岁就开始跟父辈上船,9岁时已会唱所有的运河号子。


得知的常富尧的来意后,赵庆福一口气唱了10首运河号子,第二次拜访时,赵庆福又唱了几段新的。这给常富尧的搜集工作带来极大帮助,奠定了他22首号子的基础。


2006年,“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与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等一同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遗”名录,赵庆福也成为运河号子唯一的非遗传承人。在他的熏陶下,他的两个儿子、孙子、重孙女都会唱运河号子。


如今,赵庆福的长子赵义强成了通州运河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虽然他一直觉得自己不如父亲喊得好,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但依然在尽心尽力地将运河号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学会号子。


赵义强(左一)与常富尧(右一)与队员们交流表演心得。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北京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运河,作出了积极探索,率先提出“文化带”的概念。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年8月,北京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


2019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游客可乘船欣赏大运河两岸美景。在通航仪式上,赵义强献上了一曲雄浑的运河号子表演。


每年的开漕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运河号子一般都是第一个节目。只要有需要,赵义强都会上台表演一番,不为别的,只为传唱千年的运河号子能够让更多人听到。


不仅如此,作为运河号子传承人的赵义强,还把运河号子带进了通州的校园,让孩子们也感受到古老的运河文化。


他在几十所大中小学担任课外辅导员,讲述运河历史,教授运河号子。他不求孩子们唱得多好,主要是传达运河号子反映的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他看来,当年运河上的漕船南来北往,如果有船只遇到险情,相邻漕船的船工会像下饺子一样争相跳进水里,帮助遇险船只脱困,这种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闯滩号里蕴含的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十分可贵。“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美德,我一定会把它传承下去。”


新京报记者 郭薇

编辑 白爽 校对 朱名恬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远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特别报道 | 北京文化守护人

新京报系列报道丨北京文化守护人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