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电影海报。
年度话题之作《奥本海默》正在国内院线热映。
这部由英国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并执导,讲述“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又复杂一生的电影,截至目前已收获了全球票房近8亿美元,已经超过《信条》《敦刻尔克》和《星际穿越》,成为了诺兰在过去10年里最卖座的电影。
这样的票房成绩,既得益于诺兰电影的全球号召力,同时也是因为奥本海默这个天才人物和“原子弹之父”这个永久附着在他身上的标签,吸引了人们走进电影院。
事实上,奥本海默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科学家的角色和责任的警世故事。对于可能产生意想不到后果的科学技术,科学家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导演诺兰表示,“我不确定奥本海默的故事能否解答这些问题,但我认为,电影的职责就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假装有答案”。
对于原子弹自诞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争议,电影《奥本海默》当然不可能给出最终答案。从原子弹制造出来,到随后开始的核武器竞争,以及到今天,世界还面临核战争威胁,人类迄今也还没有完善的如何对待核武器的理念、原则和行为指南。
尽管如此,一如诺兰所说,电影《奥本海默》在艺术地展现原子弹制造、产生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重新提出了一个科学伦理问题,也给予了一些线索,让当代人得以重新思考这一困境。
▲《奥本海默》电影海报。
“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对于原子弹,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看法是不同的。电影《奥本海默》艺术地体现了这一点。影片是通过奥本海默喜爱的文学作品来解释这一问题。
得知纳粹德国正在研究原子武器,美国军方的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找到奥本海默,要求他担任曼哈顿计划总监,全力研制原子弹。因此,奥本海默组建了一个科学家团队,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共同秘密研制原子弹,并将其视为拯救世界的一种手段。
但是,原子弹制造出来之后,奥本海默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电影是通过一个比较生活化的场景来表现的。当时,奥本海默正在与恋人亲热,亲密行为也因此突然中止。
恋人拿出了奥本海默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薄伽梵歌》,让奥本海默诵读了其中一句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一场景当然是艺术再现,却引起了印度观众的不满和反对。他们认为,在两性情爱场景中引用印度宗教典籍,是一种不敬和误导性使用。印度官方甚至也致信导演诺兰,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并要求删除与印度宗教典籍有关的场景。后续的结果是,《奥本海默》在印度上映时,相关场景加上了PS处理。
艺术是艺术,现实是现实。但在真实的历史史料中,奥本海默也采用《薄伽梵歌》来表达他对研制原子弹的不安、矛盾,甚至悔恨。
在生命的晚期,奥本海默罹患喉癌,有过一个真实的表达,被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在这段黑白视频中,奥本海默说,“我们都知道,世界不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一些人笑了,一些人哭了。多数人沉默不语”。
然后,奥本海默说:“我记得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行诗。毗湿奴试图劝说王子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了使王子留下深刻印象,毗湿奴呈现出四臂形态,说道,‘现在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无论是艺术的呈现,还是实际生活中的表达,奥本海默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毁灭者”,甚至是“凶手”,这在另一些传记中也有过描述。但这样的悖论和困境,却至今仍是全人类的。
▲导演诺兰在电影拍摄现场。新京报资料图
“应该加入,还是撤出?”
原子弹首次令人类真实感受到恐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1945年8月5日,美国空军飞行员保罗·蒂贝茨驾驶B-29轰炸机,从塞班岛美军基地直飞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造成了大约14万人的死亡。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分别接见了奥本海默和蒂贝茨。奥本海默说,“总统先生,双手沾满鲜血的是我”。但杜鲁门说,“你不过是制造原子弹的,下令投弹的是我”。
而杜鲁门接见投弹回来的蒂贝茨时,两人站了足足10分钟,杜鲁门才开口问,“你是怎么想的?”相比奥本海默,空军飞行员蒂贝茨的回答干脆利落,“总统先生,我想我完成了任务”。
杜鲁门觉得奥本海默表现得过于软弱,而作为军人的蒂贝茨则立场坚定、行动果敢。但是,杜鲁门还是在1946年亲手为奥本海默颁发了最高平民荣誉功绩勋章。
奥本海默对制造原子弹显然是矛盾的,原因在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奥本海默出生于犹太家庭,其父母深受伦理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奥本海默就被印度教哲学经典所吸引,尤其是《薄伽梵歌》,首次读到就觉得非常好,称其为“已知的所有语言中最美丽的哲学之歌”。
在研制原子弹期间,奥本海默也曾援引《薄伽梵歌》的另一段话,是一段“应该加入,还是撤出?”的回答,“考虑到你的责任,你不应该犹豫不决。对于一名战士,没有什么比反对邪恶的战争更崇高的了”。
后来,奥本海默还区分了自己与政府的责任,认为自己只是造出了原子弹,但政府领导人才决定何时应该使用和如何使用原子弹。因此,奥本海默称,“我完成了该由我完成的工作”。这就像一个军人,像一名战士了。
“二战”后,奥本海默对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最终选择了“撤出”。他担任原子能顾问委员会主席,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反对美国研制氢弹,认为需要通过联合国来实现原子能和平利用,而非继续制造核武器。
但是,核武器却至今仍是笼罩人类的恐怖阴霾。或许,通过电影《奥本海默》可以给出的一个原则是,研制核武器是为了自卫,是用于反侵略战争,应当反对的是使用核武器进行侵略与掠夺。更重要的是,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方能真正消除核战争的恐怖阴霾。
撰稿 / 张田勘(科普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