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国合会研究报告建议:建立全球尺度的海洋塑料污染动态监测体系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2023-08-29 15:55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2023年年会8月28日至30日在京举行,国合会中外开展联合研究,形成的《面向碳中和的可持续蓝色经济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指出,进一步明确海洋塑料、微塑料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


报告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呈指数增长,如果一切照旧,到2060年将增长两倍。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沿海地区生活垃圾的泄漏、海上经济活动的泄漏、跨洋转移。各种来源泄漏到海洋里的塑料垃圾会随着海流和风向其他海域进行扩散和输运,既包括在近岸和潮间带的漂浮转移,也包括看不见的在海底的输移。


塑料污染影响各类主要的海洋栖息地,损害生态系统功能,包括它们通过初级生产封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海洋塑料垃圾也会对蓝色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其在海岸线和沙滩集中堆积,破坏了自然风光景色,给游客造成了不良的观感和体验。另外,海洋塑料对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容乐观的影响。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能通过水生生物的摄食进入其体内,抑制其生长发育,改变其繁殖、捕食等行为,破坏其免疫系统。养殖设施、渔具的损耗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海面漂浮垃圾会对航运造成影响,塑料瓶、海上浮标、废弃渔具等可能会造成螺旋桨和船舵缠绕、进水口和冷却系统堵塞,使船只的稳定性和机动性降低。


报告指出,全球塑料国际文书等新的国际公约正在启动,这将给蓝色经济和碳中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报告建议,在塑料生产系统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要求初级塑料生产商与相关服务提供商制定有效、透明的塑料回收和废物管理计划。加强渔业活动的塑料污染管控,加强高耐磨环保塑料渔具的推广。提供财政补贴,建立废弃渔具的收集回收机制,鼓励渔民从海上打捞“幽灵渔具”。


推动建立全球尺度的海洋塑料污染动态监测与核查技术体系。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与现场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塑料泄漏情况,构建标准可信的海洋塑料漂浮带识别算法,编制统一规范的无人机海洋垃圾调查国际标准,以进一步明确海洋塑料与微塑料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识别跨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两会院士说|江桂斌:建议尽快启动新污染物基础研究专项
时事
一周碳要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碳报第137期)
财经
一周碳要闻:“对等关税”下的中国新能源(碳报第142期)
财经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2025年工作要点
新京号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北大科技创新年,迎来开门红!
新京号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