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德化白瓷展”明起亮相国家博物馆
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开幕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明天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除了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而且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体现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一脉相承的传承创新。
明代“何朝宗”款观音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涨海声中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元代印花粉盒,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本次展览突破传统上对瓷器按造型功用和历史演变进行分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白”的特殊视角出发,结合白瓷的艺术特性,通过色谱分析,把德化窑传统的“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等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归纳,以对应的展品加以呈现,让观众在感受德化白瓷艺术韵味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白”的独特魅力。
明代三螭龙壶,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清代人物犀角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媒体记者参观展览。
当代苏德荣作品《渡海观音》。瓷塑人物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化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
当代林灵月作品《雀语吉祥》。
记者 浦峰 展圣洁 摄影报道
编辑 张英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