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勿要轻信“高薪工作”,谨防招工诈骗
北京大兴
2023-08-24 16:52
进入北京大兴阅读更多内容

全文共计3121个字 | 看完大概需要12分钟

 


小兴兴提醒您:

 

谨防招工诈骗

 

 

近年来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

 

且手段不断翻新

 

集团头目和骨干往往躲在

 

境外实施犯罪

 

他们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

 

招募涉世未深的高校毕业生等

 

诱骗其赴境外从事诈骗活动

 

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

 

 

01

 

诱骗大学生赴境外

 

从事诈骗活动

 

“屡见不鲜”

 

2018年2月至11月间,被告人沙某等指使团伙先后通过国内皮包公司招募包括8名毕业不久的高校毕业生在内的23人,以境外项目的名义将他们带到位于境外的诈骗窝点,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2018年3月至11月间,该诈骗团伙先后骗取被害人人民币784.2万余元。

 

2019年6月至12月间,15名大学生通过同学、亲朋好友介绍,或网络招聘等渠道,被“低门槛、高工资”“轻松快钱”“包机、包吃住”“海外高薪工作”等噱头吸引,入职位于东南亚某国的“黄金投资平台”,专门针对大陆居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截至案发,该诈骗集团共骗取155名被害人人民币4100万余元。

 

为何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容易成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的招募对象,有的成为犯罪团伙“帮凶”?

 

法官介绍,一些大学生是通过亲戚熟人朋友介绍加入的,看到“月入过万”“免费出国”“工作轻松”等诱骗信息动了念头。“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只要会电脑的基本操作就能拿高薪,还包吃包住,诈骗集团利用他们在就业季求职心切,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等弱点,引诱其落入犯罪圈套。”

 

“我意识到这样做是违法的,但毕竟收入高,况且我身边的朋友也都在做,以为被抓到顶多就是处罚,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黄某坦言,“现在想到那些钱财两空的被害人,真的很后悔。”

 

表面“高薪就业”,实则“无底陷阱”,一些大学生盲听盲信,被诱骗至境外,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工具人”,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害人又害己,令人痛心。

 

02

 

待遇好、门槛低、

 

高薪......

 

谨防陷入这些招工骗局

 

每年夏季都是招聘旺季,但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可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陷入招工骗局。

 

240多人陷模特招工骗局

 

最近,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假借招聘模特进行诈骗的典型案例,240多名求职者被骗。

 

法庭上公诉人指控,被告人蔡某在深圳市龙华区开了一家传媒公司,召集了几位业务经理,有专业的化妆师、摄影师,然后利用这个公司作掩护,在各大招聘平台和业务群里大量发布高薪招聘模特、艺人的信息,要求条件特别简单,宣称每天仅需工作几个小时,便能收入数百甚至上千。一旦有人到公司面试,无论求职者自身条件如何,业务经理都是一顿猛夸。

 

取得求职者信任后,业务经理便讲,要想接单就得先拍摄模特卡片,相当于模特的推介书,里面有模特的照片或视频,室内一套1500元,室外一套3500元,动态视频10000元。求职者往往被建议多拍几套,这样推介效果更好,如此一来,就要交少则上千、多则几万的费用,如果求职者没钱,甚至会被蛊惑去申请贷款。交了大价钱的求职者在一再催问后,也会接到公司安排的所谓商业拍摄,不过那都是公司自导自演的,名牌香水、包包都是公司自己购买的道具,最后支付被害人几百块钱了事。一名诈骗者供述的证言是这样的。

 

“所谓的承接的广告活动,其实那根本不是承接的广告活动,只是为了堵住模特的口,因为公司根本就没有去承接广告,而且承诺模特说帮他们承接广告,就是为了让他们到我们公司来拍摄照片,这样他们会支付高昂的拍摄费用。”

 

据统计,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有240多名求职者上当受骗,均是16至40多岁的女性,涉及金额近90万。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主犯蔡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0万元,并对其违法所得进行追缴。其他6名被告人也均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11年至1年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高薪招聘作饵

 

——诈骗求职者培训费18万余元

 

求职者只要交纳几千元报名费参加课程学习,无须考试仅凭“学习证明”即可入职高薪岗位。如此诱人的招聘背后,其实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今年2月份,上海警方在四川成都展开一场收网行动,一举抓获以刘某、雷某为首的多名诈骗犯罪嫌疑人。警方调查发现,从2022年4月至案发,该犯罪团伙共计骗取河南、甘肃、重庆、云南、新疆、广东等地的多名被害人18万余元。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这是一个以招聘为名专门诈骗求职者培训费的犯罪团伙。

 

“被告人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国际广场内成立公司,利用招聘网站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安排人事收集应聘者的信息后,分发给业务组长,由业务员冒充应聘者当地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应聘者,虚构岗位,谎称参加培训学习,并可获得面试资格。”

 

以被害人詹女士为例,她在某知名招聘平台浏览时,被一个月薪近万元的职位吸引,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没多久,一名自称“公司人事”的工作人员添加了她的微信。对方表示,需要相关的消防资质才能获得面试机会,但詹女士并不具备该资质。对方表示可以提供技能鉴定中心“招生老师”的微信,帮助詹女士拿到相应的“学习证明”,只要有这个“学习证明”就可以了,并且入职一个月后,公司还会报销80%的学费。在詹女士添加了“招生老师”的微信并支付3298元报名费后,通过网课很快拿到了这个“学习证明”,随后詹女士参加了招聘人员的网上面试,但却被告知没有通过。

 

“公司在进行所谓的网上面试的时候,所提供的一些条件或者说面试的问题是非常难的,而且涉及专业的(问题),招聘者也往往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导致被公司刷下来,面试没有通过。”

 

法院审理查明,该诈骗团伙层级分明、分工明确,其中,作为团伙组织者,刘某、雷某负责招聘、培训团伙的“业务员”,“业务员”则按照诈骗环节分组,分别扮演“公司人事”“技能鉴定中心招生老师”“班主任”“面试官”等角色,全链条完成整个诈骗犯罪。

 

最终,刘某、雷某两名主犯分别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两万元;其他被告人则分别被判处一年六个月至七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待遇好门槛低  没入职先交钱大概率是骗局

 

那生活中常见的招工骗局有哪些?求职者应该如何识别?一旦求职者遇到诈骗,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03

 

常见的招工诈骗手段

 

手段一

 

虚假招聘信息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联系求职者,让其提供个人信息,并交纳“保证金”、“培训费”等费用。一旦求职者交了费用后,对方就会消失不见,或者以“面试未通过”、“企业倒闭”等理由搪塞,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手段二

 

招聘“黑中介”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或者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求职者钱财。

 

 

手段三

 

押金诈骗

 

求职者在面试或入职前,一些企业会以各种理由收取押金,然后以各种理由拖延返还押金时间,从而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04

 

如何保护自己的

 

合法权益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何远彬表示:“求职诈骗无一例外,就是在你去应聘这家公司的时候,同步就让你交纳不等甚至一些大额的费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求职者警惕了,因为正规的企业是不会在你应聘的环节上让你交纳各种目的费用的。”

 

法官提醒,对于那些待遇好、门槛低,招聘人数众多,招聘流程简单到“离谱”的岗位,求职者一定要高度警惕。如果入职后发现所在公司从事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更应第一时间离职并报警。

 

 

如果遭遇招工诈骗,求职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向当地公安局报案,让警方介入调查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如果求职者怀疑公司或雇主存在不合法行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三、如果求职者在招工过程中被欺骗或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举报。

 

四、求职者还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共青团中央

 

编辑:实习生马紫晨

 

审核:赵亮 涂玲

 

签发:王娇

 

来源:北京大兴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以“扶贫金”为名设电诈骗局,老年人成转移资金的“工具人”
时事
谁在成为“待宰的羔羊”?
新京号
即日起,北京第三代社保卡集中换发,涉及东城区→
新京号
年轻小伙遭遇电信诈骗,通州警银联动紧急拦截4.8万
时事
涉门头沟区!北京第三代社保卡,第三批集中换发即日启动
新京号
5月北京市启动第三代社保卡第三批集中换发
北京
今日辟谣(2025年5月20日)
时事
2255名缅甸妙瓦底地区的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我公安机关押解回国
第一看点
非法收受公民个人信息后盲发诈骗快递致多人受骗,男子获刑六年
时事
今日辟谣(2025年4月15日)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