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焚书:知识的受难史》|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张婷
2023-08-23 12:29
世界以图像或景象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观看到它们除了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外,有时还需要新的视野与思维模式。8月书选,我们选了20本书籍。本篇为其中的《焚书》。

《焚书:知识的受难史》,作者:(英)理查德·奥文登,译者:刘佳玥,版本: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年7月


推荐理由:一本关于书被毁灭的书,读来总是令人心痛而又愤怒。知识本该为人悦纳,真理本该为人尊崇,但承载着知识与真理的书,却在人类的历史中如此脆弱,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毁灭的劫难。


理查德·奥文登的《焚书》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个令人心痛的书被毁灭的故事。本书的作者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上大多数毁书暴行并非出于愚昧与狂热,而是有组织计划的恶意为之。就像古代世界最丰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中的数万书卷被占领者下令分发到四千多个浴场当作烧水燃料,直到六个月才烧尽——如果没有足够的执行力与耐心,这样的大规模的毁书行径无法完成。同样,1933年德国柏林大学生的集体焚书“狂欢”,则是这些青年学生为了讨好新政府而精心策划的一场具有宣传目的的表演。1992年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下令用燃烧弹炮击波黑国家与大学图书馆,则是他摧毁波斯尼亚战略的一部分,他企图通过毁灭那里历史与文化的知识宝库,来抹除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埋伏的狙击手会开枪射杀抢救书籍的图书馆员和救火的消防员,被烧毁的书卷“在随后的几天里,像成群的黑鸟一样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恐怖的行径,证明了本书扉页上引述的海涅那句令人震悚的名言“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就会有人放火烧人”。


作者/李永博

编辑/宫照华

校对/薛京宁

相关推荐
一支玫瑰的深处:贝拉·阿赫玛杜琳娜
文化
从“女娲补天”开始:神话告诉我们什么?
文化
2024,走入世界“不确定”的深处
文化
《维吉尔之死》:诗人维吉尔,为什么想要焚毁《埃涅阿斯纪》?
文化
20世纪“情感浪潮”:探索人类意识的处女地
新京号
卫生巾品牌“集体塌房”:成分的黑箱与鲜少谈论的经期体验
文化
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胡赳赳《象山语录》讲义②
文化
苗炜:让本雅明这样的人活下去
文化
清水英男指认谢罪,工作人员:他回忆了曾在这些地方做了哪些事情
时事
学生喜欢的北大教授,她的书房很有趣!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