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8月23日处暑,农谚说“处暑下雨万人愁”,愁什么?下雨不好吗?
农民的小帮手
2023-08-19 08:30
进入农民的小帮手阅读更多内容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处暑又称为“出暑”,意思是处暑节气到来之后,高温暑热的天气就进入了尾声,温度开始逐渐下降,降雨也会减弱。

 

提到降雨,和处暑有一定的关联。老话说得好“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在经历了炎热的三伏天后,处暑期间遇到降雨天气,气温下降会比较明显,单从高温向低温转变的过程中来看,处暑降雨是受很多人欢迎的。毕竟,秋高气爽的秋季,总比酷热的夏季要好。

 

但是,从古人们总结的农谚得知,处暑下雨并不好。比如“处暑下雨万人愁”这句农谚,就寓意着处暑下雨会让人发愁。很多朋友要问,愁什么呢?难道处暑下雨不好吗?下面就详细说说这件事,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从农谚方面来说,和“处暑下雨万人愁”的寓意相似的还有不少,比如“处暑有雨十八糟”、“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籽难保米”。

 

“处暑有雨十八糟”,大概意思是指如果处暑节气下雨了,那么后续十八天内,天气都比较糟糕,寓意着降雨天气较多。而“十八”是一个量词,并不具体指十八天,可能是后续的一段时间。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籽难保米”,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节气遇到了下雨天,那么即便农作物结籽了,也很难保住产量。“米”可以指稻米,也可以指其它的农作物。

 

从多个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来分析,处暑遇到下雨天,会影响田间农作物的生长或收获,而农谚是农民通过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以前的人们主要靠种地为主,如果田间的庄稼产量受影响,自然而然就会发愁了。

 

 

以水稻来举例。处暑节气前后,是南方多地中稻的收获季节,如果在此期间降雨较多,势必会影响水稻的收获。如果趁着雨歇去收获水稻,又无法进行及时的晾晒。

 

一方面,水稻成熟后,一直不收获,不仅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还延迟下茬作物的播种时间。另外一方面,收获后的水稻,遇不到晴天,可能会发霉、发芽。

 

因此,按照农谚的说法,处暑节气下雨了,后续一段时间降雨都比较多,显然不利于收获和晾晒。

 

除此之外,在华东部分地区,此时是单季稻拔节孕穗阶段,在此期间,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比如稻曲病、白叶枯病、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影响水稻正常的拔节孕穗,进而造成减产。

 

 

再以玉米来举例。处暑期间是黄淮海多地夏玉米进入花粒期的时候,而对于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的夏玉米来说,此时正处于开花授粉期。

 

对于花粒期的玉米来说,后续的一段时间是玉米籽粒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遇到多日的连阴雨天气,干物质积累不足,灌浆受影响,缺粒、秃尖、籽粒不饱满等现象增多,进而降低产量。

 

而对于开花授粉期的玉米来说,如果连阴雨天气,无法进行正常授粉,看似抽穗了,但是无法结粒,形成无效玉米棒,也会降低产量。

 

 

以大豆来举例。处暑期间是多地夏播大豆开花结荚期,部分地区已进入鼓粒期。如遇连续多日的降雨,大豆无法正常进行结荚,看似田间开花很多,却无法形成有效荚。

 

而处于鼓粒期的大豆,不仅无法接受到充足的光照,病虫害的危害增加,也会造成小粒、秕粒增多,甚至是空荚的情况,最终也会形成减产。

 

通过上述对水稻、玉米、大豆等生长情况的具体分析,处暑节气期间,都是生长发育促高产的关键期。此时更需要适宜的晴朗天气,而不是连阴雨天。

 

农谚“处暑有雨十八糟”、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籽难保米”的经验总结,恰好是农民朋友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有了“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看到这,相信大家也明白,处暑下雨为什么会发愁的原因了。

 

不过,有朋友会说,以前古人们的经验,可能不适合现在了。因为现在的天气变化多端,即便处暑下雨了,后续也不一定会出现连阴雨天气,天气预报有时候都预报不准,更何况农谚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今日秋分节气,农谚说 “秋分下雨万人愁”,愁什么?下雨不好吗?
新京号
今日处暑节气,当天晴天啥预兆?下雨不好吗?农谚有说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