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利津县打造陈庄临河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利津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其文,利津县陈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海鹏,围绕“打造陈庄临河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庄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利津县陈庄镇东北郊,呈带状分布于黄河北侧,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示范片区以推进“五个振兴”建设为抓手,以“甜美绿乡 齐富佳园”为主题,着力构建起“一网衬底、两片共兴、四带提振、多彩呈现”的总体架构,“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体系逐步形成,一幅黄河岸边的富春山居图已徐徐展开。
一、聚焦产业提质
筑牢乡村振兴“新航标”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起沿黄“一轴三区多点”的产业结构。“一轴”即临河产业发展轴,围绕持续放大“临合蜜”品牌和规模效应,做大做强特色林果瓜菜产业。成立“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临河等6个村、2300余人发展“甜蜜产业”,“临合蜜”甜瓜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总产值达到1.78亿元。“三区”即建设完成3个以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示范区。在南部建设3万亩水稻种植观光区,以恒业绿洲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优质水稻;与广东艾米集团合作建立山东艾米集团,建设高标准现代化5G智慧农业综合展厅,打造“黄河口主粮产区生态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中部建设2万亩瓜果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投资2.086亿元实施陈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其中核心区完成投资1.09亿元,建设产业大道4.2千米,新建玻璃智能温控大棚2个,高温大棚117个。在北部建设5万亩高效粮棉种植区,投资68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5个,大力发展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种植,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多点”即积极扶持农业加工企业、家庭农场提档升级,片区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二、聚焦引智育才
激活创新驱动“新引擎”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创业致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积极性。建设黄河口大米数字化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签约博士生导师4人、研究生导师1人、专家1人、研究员1人。成立10个专家工作室,签约专家15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科技推广、人才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活动。抓好乡村人才培训,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训的培训机制,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及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3处,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处,为人才振兴搭建平台。开设理论课堂、田间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外出培训课堂“四大课堂”,每年完成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以上。
三、聚焦文化繁荣
擦亮守正创新“新名片”
示范片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力打造党建文化线、香甜文化线、生态文化线、农耕文化线,构建以集贤村为核心的综合文化组团、以堐西村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展示组团、以中古店村为核心的移民文化展示组团、以临河村为核心的香甜文化展示组团,以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投资1910万元,建设新发牧业“利津农业大观园”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650万元,建设新立金硕采摘基地项目;投资1.192亿元,建设新发村整村新建暨精品民宿项目,同时,新发村与省土地发展集团、山东科百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计划总投资1.37亿元,规划建设高端鲜切花数字化高效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休闲度假等新业态。片区内实现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健身器材100%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应建尽建,打造“新陈庄 心志愿”核心品牌,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新风尚活动,通过“五好家庭”“四德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荣誉称号评选活动,和谐文明风尚在片区内各村蔚然成风。
四、聚焦生态宜居
描绘美丽家园“新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做好“水”的文章,实现水网联通,与路线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一起形成完美的生态体系。投资3500万元,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道路14.2千米;投资1198万元,建设黄河滩区配套道路集贤段3.95千米。投资1421.4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及市、县级美丽乡村创建项目,实施集贤公园建设工程,集付路节点绿化工程,产业大道绿化工程,19个村庄墙体全部实施美化提升工程。索镇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道口村等4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临河村等5个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郭屋村等10个村被授予“东营市森林村居”称号,新发村等5个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付路生态绿化项目被评为“市级生态廊道样板工程”。投资8825万元,实施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二期、三期工程,进一步改善提升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燃气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片区内19个村全部实现道路村村通、户户通。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美丽庭院”创建行动,19个村100%完成村庄旱厕改造,在临河、六百步、集贤、清河等村建造村内公厕。
五、聚焦党建引领
打造乡村善治“新示范”
成立陈庄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委员会,开展村支部书记集中办公议事、“书记竞赛比武”等活动,实行区域内重大决策联商、重要工作联调、重点项目联抓,实现共谋思路、互学共促、能力提升。在陈庄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委员会下设多个功能性党支部,分别为特色产业支部、社区建设支部、群团组织支部、美丽乡村支部、社会治理支部和文化服务支部,在片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各领域工作。坚持高标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务公开、党员量化积分、党员网格化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示范片区19个村全部培育申报“五星级党支部”,在全镇31个“五星级党支部”中占到了62%,示范片区内445名党员年度量化积分平均值达到85.4分。按照“党建引领、互学共促、区域治理”的思路,把党建工作一贯到底,带动区域治理科学有效,形成了“党建链”引领带动“治理链”的基层治理模式。结合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高标准抓好红色网格驿站建设,着重打造索镇村、清河村两个高标准网格驿站。每个网格驿站选派一名科级干部定点包靠,19个村的党建指导员作为网格联络员,协调处置信访维稳、民生服务、安全隐患等重难点问题。
市融媒体中心
陈庄镇坚持把产业规模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产业更兴旺,让农民更富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贡献了陈庄力量,请问陈庄镇在产业振兴上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有什么特色亮点?
马海鹏
近年来,陈庄镇坚持党建引领,把乡村产业发展和百姓宜居宜业放在突出位置,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陈庄镇落地见效。
一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的作用,成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党委,构建党建联合体,优化配置各类涉农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推动片区各村抱团发展,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7.07亿元。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党员带头,更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已辐射带动周边700余户增收致富。
二是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沿黄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黄河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充分利用黄河滩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建设5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造大棚1200个,与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引进博洋、绿宝等9个品种,深入打造“临合蜜”特色甜瓜品牌,产品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年产值1.2亿元,“临合蜜”甜瓜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紧紧围绕“四水四定”原则,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艾米集团,推动水稻精细化、生态化生产,推广水稻数字化种植2.1万亩,以精准管控实现降本增效,农药减量40%,亩产增加15%,亩均增收600元。
三是以宜居宜业为根本。我们以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5个,建设2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规划建设新型社区,让陈庄镇群众“鼓起钱袋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极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网
今年陈庄镇入选了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请介绍一下此项工作的相关情况?
马海鹏
近年来,陈庄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水平保持稳定,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水稻产业为主导,以特色瓜果和畜禽养殖为特色的“一带三区”农业发展格局。陈庄镇将以做大做强水稻产业为核心,通过实施产业强镇项目,示范带动水稻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以及乡村旅游、品牌销售等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使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值率快速提高;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延后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农民非农就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快速提高,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后的增值利润。到2024年,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70%,农户参与主导产业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60%,新增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农户2500余人以上,主导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万元以上。将陈庄镇建设成为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强镇,打造成为强农富农新引擎、产业集聚新典范、乡村振兴新样板。
摄影:张宇轩
编辑:郭竞宇
审核:东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