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近二百个村庄一度失联,复盘“孤岛”里的自救与他救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陈璐 叶红梅 赵利新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3-08-07 01:51
失联之后,外部的救援力量不断突进,而困在孤岛中的人们,也一直在自救。

电话打通的那一刻,封闭了两天两夜的世界,在眼前重新打开,所有的恐惧、压力和焦虑尽去后,身体忽然有些软,雁翅村的村民安兴虚一屁股坐在镇边城的地上。

 

7月29日起,北京遭遇140年未遇的大暴雨。暴雨引发的洪水,从京西太行山的每一个沟壑中涌出,汇入永定河和拒马河,洪流席卷沿途的泥土、砂石、树木、汽车、冰箱等,穿越幽深的峡谷,地面路基坍塌、电路冲断,地面下光缆被翻出,卷入滔滔东流……

 

断路、断电、断水、断网,永定河沿途所有村镇,都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山河阻路,天堑难越,在无数人的关注中,成了一座座“孤岛”。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暴雨致通信基站742处损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门头沟区124个村庄、房山区62个村庄、昌平区5个村庄都曾一度失联。

 

孤岛中,数万人在拼尽全力,抗洪求生,孤岛外,更多人勇毅逆行向深山突进。

 

8月3日傍晚,雁翅镇青白口村外,永定河上洪水还在汹涌,青白口湿地公园内的两座桥,一座桥上仍然漫水,一座已被冲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失联,断线那一刻没回过神来

 

仿佛一失神的工夫,眼前就变得白茫茫一片,远处的碧绿群山、脚下的青石板路,身旁的飞檐吊角,全都面目全非,只有白练一般的暴雨倾泻而下,遮住了天地间的一切色彩。

 

暴雨来临之前,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已经接到了通知,紧急转移了低洼处、靠山处的村民。像这样的操作,在这个深山村庄中并不是稀奇,每逢暴雨,总要来一遍,差别不大,他没有想过,在有生之年,还会遇到这样一场远超人力对抗能力、甚至也超过他想象的暴雨。

 

没有人能想到,大自然从一个极端,忽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在半个月前,山里的人们还在为干旱发愁,苇子水有千亩古梯田,村里正在一点点开发,今年种了许多油菜花,但长时间的干旱,使得油菜花到7月份还没有完全开花。就在7月30日,门头沟清水镇一位村干部也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他们村里的果树,上半年差点儿旱死,7月20日下雨之后,才缓过一点儿,“再来一场雨,我们的果树就彻底保住了。”

 

然而,乐观仅仅持续了一天,7月31日,暴雨达到了140年来的最大值,山里的山洪席卷了一切,油菜花、果树,还有玉米,在山洪中毫无抵抗能力。

 

农业如此,现代工业的结晶也同样脆弱。最先断的是电,然后是路,随后是手机信号。

 

7月31日上午10点多,女儿打来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打到一半突然中断了,高彦辉以为暴雨导致信号不稳定,没有在意,收起电话,就穿着雨衣查看村里的情况,这几年,村里经过了很多修整,但也要防备排洪的通道被砂石树木的碎片堵塞。

 

高彦辉打电话时,位于付家台村的雁翅镇政府中,正处在最忙乱的时刻,雁翅镇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晨电话打得滚烫,上报雨情,通知各村人加强预防,身边的每个人,在不停地接打电话,每个人的声音都短促而高昂。然而,所有的声音突然就消失了,办公室里从极致的喧闹,变成了极致的安静,张晓晨拿着手机,坐在椅子上,好几分钟没回过神来。

 

高彦辉回过神的时候,已是夜里10点多,他刚刚回到屋里,脱下雨衣,里面的衣服水淋淋的,他找到手机,看着空空的信号格,呆呆地坐了半个多小时。

 

突破,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外界

 

没有数据显示,这场狂风暴雨中,被断路、断网隔绝在一个孤岛中的人有多少,一时难以统计。

 

但对每一个曾经困守孤岛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段人生中无法磨灭的经历。

 

困守孤岛,许多人都在想着突破阻碍,在妙峰山镇,山上的桃园村村书记,在雨停之后,走了4个多小时,从山上走到了镇政府,在镇政府见到妙峰山镇党委书记王垚的那一刻,这个粗糙黝黑的男人,抱着王垚痛哭。

 

远在雁翅镇珠窝村的李言生,也在想办法走出村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雁翅镇政府。从珠窝村到雁翅镇政府,需要经过付珠路,这是一条看名字就知道起始点的路,途经珍珠湖,沿途风景如画,是京西深山里一条少为人知的美丽公路,尤其是秋天,山间公路穿过峡谷两侧金黄的树林,宛如穿行在仙境。然而,正因为大段在峡谷中,恰恰成为付珠路无法通行的原因。李言生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丰沙线,和包村干部彭燕青一起,李言生又找了两个熟悉铁路的村民,一起出发,一路有很多隧道,隧道中洪水四溢,没人知道下一脚会踩到哪里,四个人互相搀扶,连成一串,有人踩空,也可以及时拉起来,幸运的是,他们成功走到了雁翅镇政府。

 

8月2日,雨停之后,雁翅镇政的府年轻人,背着物资,爬上尚未通车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绕路为洪水阻隔在对岸的雁翅镇敬老院送物资。雁翅镇政府供图


丰沙线贯穿了门头沟山区,在这场灾难中,这条不起眼的铁路被举世关注,滞留在落坡岭和安家庄的两列列车上,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救援,灾难中毁去的水峪嘴村,村民们沿着这条铁路走出大山,少有人知的是,在珠窝东站,还滞留了一列货运列车,两位司机在暴雨中步行至雁翅镇政府求助。

 

王平镇韭园村里,沿着丰沙线徒步出山求援的王升其和马景来,是最早走出山区求助的人。8月1日,雨停之后,两个人拄着棍子,一边探路,一边拉住对方,在一段最危险的塌方处,用小石头远远地砸中山坡上摇晃的石头,打掉危险石块后继续前进,在半路遇到救援的队伍。

 

困守,每个人都努力地生活着

 

有人在探索逃出孤岛的路,更多人还要在孤岛中努力地保持生活。

 

山村生活是什么样的?人们有很多想象和理解,自然、恬静、自给自足、与世隔绝……在乡村民宿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时代,许多人放下城市忙碌的生活,住在山村民居中,享受一段宁静的生活,还有干脆连手机也关了,在山里“与世隔绝”地生活几天。

 

然而,当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强迫所有人必须困守山村时,没有人的内心是宁静的。

 

“人们对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形成强大的依赖后,失去这些,带来的问题就更为严重。”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现代社会中,哪怕是山区乡村,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现代化的服务,电话随时通畅,公路四通八达,门口随时能买到生活必需品,然而,这一切同样是脆弱的,一场暴雨,就可能改变所有的生活状态。”

 

其实,并不是每个山村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尤其是山上的村庄,人们会选择排水通畅、塌方风险较小的地方建村,比如苇子水村,村里有两沟八岔,暴雨中每个沟岔都在倾泻洪水,但这个六百年的古村落,并没有被淹没,只有十多间古民居受损,或者房顶塌陷,或者院墙倾倒,而且转移在前,并没有伤人。

 

甚至大多数村庄并不缺食物,即便村民们也没有了存粮的习惯,食物也足够支撑短时间的生活。

 

但影响依然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没水,没电,有的屋顶漏雨,有的洪水冲进了房间,生活一下子变得窘迫而慌乱,冰箱里的肉菜存不住了,要先吃完,自来水断了,要找地方打水做饭。

 

77岁的高芝花,外出打水时,看到别人也在打水,很多次都感到恍惚,她总分不清自来水供水中断和自家水管坏了的区别,总是问别人,“怎么你也来打水,你们家水管也坏了吗?”

 

焦虑,失联后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

 

村庄成为孤岛,一切都要靠自己,在陈家庄村,一位村民家里正好有一个小型发电机,他把发电机拿出来,连上水泵,从村里的一口深井中打出水来,给村民用,村里也组织村民开始打通道路,自助自救。


雁翅镇淤白村在洪水中受灾较为严重,村庄里进入了大量的泥沙,两个院落中,背靠山崖的两栋房子,被塌陷的山石埋没,在房子被砸塌的前一瞬,两个院子里的三个人被转移出来。田舒俊就是三个人中的一个,几天中,田舒俊一直住在村委会的安置点,和所有转移的人一起,村里组织物资,为他们提供食宿。


8月4日上午,淤白村支书告诉记者,这户人家转移后几分钟,山上冲下了的土石泥沙就压垮了靠墙的房屋。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人身安全,吃住不愁,但住在这里的几天,田舒俊却几乎不说话,饭也不怎么能吃下去,她甚至没有回去看一眼自家塌了的房子,“心里难受,不敢看,怕看了更难受。”她说,她一直在等待道路打通、信号恢复的那一刻,让村干部帮忙给山外的亲人打电话,接她离开这里。

 

房山区张坊镇东关上村,72岁的赵永伶和妻子,在雨前转移到了高处的侄女家,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来得及拿,包括手机,其实,信号很快就断了,带着手机也没有用。但他们仍然迫切地想要连通外界。洪水退去后,他们回家看过,房子被塌方的山石砸中,后墙裂了一条大缝,他们不敢回去住,但又不想继续住在安置点,他们想和外界联系,走出村庄。

 

雨停之后,太阳重新照耀山区,蒸腾起地上的水汽,空气湿度变得更大,最小相对湿度一度高达65%。家里的一切都带着水汽,潮湿的被子仿佛能拧出水,速干的衣服,洗了三天都不干。

 

潮湿和闷热,加剧了失联中的焦虑。在王平镇东王平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王雨鑫,本来应该忙着投简历求职,但断网断信号之后,只能天天打扫房间,家里四间房子都进水了,退水后留下一地淤泥,但每天反复打扫,早已经干干净净。

 

双向,失联区外的人们也在努力

 

“在交通、市场、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带来的功能中,信息的恢复,可能是失联中最迫切的。”李河说。

 

因为急于从信息孤岛中脱困的,不只有山里的人,也包括山外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山外的人,对信息畅通的渴望更加迫切。

 

7月30日,房山十渡西石门村村民郭芳芳就失去信号了,水漫上了门前,村子两边的桥都断了,丈夫在城区工作,没有回来,郭芳芳和父母、两个孩子困在了家里,出不了门、传不出消息。

 

在失联的当天,郭芳芳的丈夫,就冒着雨从山上绕路回到家,只为了看家人一眼,确认他们的平安,然后又带着其他村民,去寻找外出的道路。

 

“80后”隗永浩,是房山六渡村人,在平谷工作,每天晚上要和在村里的父母视频,7月31日早晨,母亲打来电话,说手机不能刷视频了,他告诉母亲可能是无线网有问题了,不用担心。

 

这是失联之前,他和家里人最后一次通信,中午11点的时候,他打给家里时,已经打不通了,经历过“7·21”大水的隗永浩,觉得大水可能又来了。

 

从7月31日上午到8月2日中午,两天多的时间里,他打了无数次电话,包括父母的,村里其他人的,以及村外一切可能知道情况的人,包括新京报记者,想要从记者这里了解村庄的情况,但当时,六渡村的村民们,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

 

8月2日中午,隗永浩在村里的朋友,沿着铁路,徒步30公里,走到有信号的地方,给他和所有村外的人们报了平安,电话打来的那一刻,隗永浩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电话另一边的人,几乎插不上话。

 

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尝试联系那些失联的村庄,房山区蒲洼乡宝水村村民梁振华,明明知道信号中断,但每天仍会给村里的父母打十几个接不通的电话,房山区蒲洼乡蒲洼村村民杨磊,一直到接到村干部打来卫星电话报平安时,才睡了一觉,但仍然不踏实,他最渴望的,是真实地听到家人的声音。

 

解困,在现代世界中寻找出路

 

对于暴雨和洪水,北京并不陌生。

 

如果回溯历史,从汉代开始,两千年来这座古老城市经历的大暴雨就未曾间断过,即便是最近的记录,也有1956年、1963年的大暴雨和洪水,年轻人记忆犹新的,则有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2015年和2016年的暴雨,每一次都会带来沉重的灾难。

 

“在极端暴雨中,洪水冲毁了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是造成失联的主要原因,”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程晓陶说,“在灾难发生之后,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全力救援,争取在第一时间打通通往受灾区的通道。不过,救援的同时,也必须思考,究竟怎样增强这个社会运转的韧性能力。”

 

现代基础设施越发达,往往也意味着越脆弱,一旦这些基础设施在极端灾害中损坏,孤岛中的社会又该怎样运转?

 

基础设施的发达,是现代社会的成果和结晶,但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不只有这些,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基础,“隐藏的文明,从畅通的地下排水管道,到灾难中可供藏身的设施,再到每一个个体面对灾难可以做出正确的应对,以及在灾难发生后最快速度恢复常规社会的运转,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而现在,无论是灾难造成的伤害,还是社会自身的发展程度,都告诉我们,已经到了需要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了。”李河说。

 

洪水从山谷中冲进村庄,苇子水村支书和包村干部、村委会成员疏通水道。受访者供图


在洪灾中,政府、社会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争分夺秒地救出被困的人们,以通信的恢复为例,在房山张坊镇片上村,道路尚未打通的时候,救援人员就用无人机为失联的前方村庄投入了卫星电话。在斋堂法城村,两侧的道路完全中断,短时间难以打通,最早进入的救援人员,翻山越岭,为村庄送去了卫星电话,恢复了和外界的联系。

 

8月5日,门头沟区空中基站应急通信无人机成功升空,可以为数十公里方圆提供临时信号。

 

在雁翅镇苇子水村,一部电台成为最早联系上外界的通道,而在淤白村,五部购买于2015年的手持对讲机,成为洪水和暴雨中村庄自救的利器。

 

“灾难之中,不论是传统的技术设备,还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每一种力量,都可以成为应对灾难的助力,也会成为韧性能力的一部分,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建设韧性能力?谁来建设韧性能力?是依靠政府,还是依靠民众自己?抑或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程晓陶说。“其实,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提高整个社会的韧性能力,政府、社会、民众,各自都有各自需要做的事情,政府提供最准确的风险预警、危险提示,各个部门全力保障基础设施的运行,民众提高风险意识,保障自身安全,在得到预警后远离风险,储备物资,提高生存能力,所有的环节都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整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连通,孤岛还没有完全解封

 

和这场极端灾难的抗争,其实从发布预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7月28日,北京市各个区域,都开始部署防汛工作,转移风险人群,筹备防汛物资,排查风险隐患……

 

失联之后,外部的救援力量不断突进,而困在孤岛中的人们,也一直在自救。

 

8月2日,妙峰山镇17个村庄的消息全部传出,陈家庄等多个村庄的道路打通。同一天晚上,位于雁翅镇芹峪口的大面积道路中断被打通,这也是雁翅镇第一条向外的通道打通。

 

随即,有人通过这条路,走到河北的镇边城,打通了家人的电话,安兴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雁翅镇雁翅村人,暴雨洪水中,道路和通信中断,整整两天后,道路打通,才在位于河北的镇边城打出了第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外部的人们,也通过这里进入了雁翅镇,送去了物资。

 

随着救援的推进,更多的人在孤岛中打开了一条通道,8月4日,北京全市乡镇级的通信全面恢复。

 

8月5日,北京通信管理局宣布,北京所有失联村复联。同一天,北京门头沟消息显示,妙峰山镇17个村道路全部打通。

 

8月6日,北京电力宣布房山门头沟昌平88个受灾村恢复市电、103个村通上应急电源。

 

水电路网的四通八达,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也是日常生活的基础。一场极端天气带来的灾难,几乎在瞬间摧毁了这一切,把这些原本连通世界的村庄变成了孤岛。

 

失联村复联,并不意味着通信恢复,大部分村庄,仅仅是通了消息,手机信号依然处在中断状态。

 

孤岛刚刚打开一条缝隙,水管拧开,依然没有水流出,断裂的电线杆,还躺在泥泞中……刚刚从孤岛中解困的人们,要恢复到正常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

 

“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高彦辉说。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陈璐 叶红梅 赵利新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陈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叶红梅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赵利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奔赴失联村

热门评论
太感动
7天前
徒步送物资,点赞。
所属
7天前
断电 断网 真的不容易 救援队辛苦了。
下雪
7天前
自救真的非常重要,一定要先保证自身安全。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