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无所畏惧的沙漠斗士
大美V视
2023-07-28 09:03
进入大美V视阅读更多内容

 

还记得迪士尼动画《狮子王》中的“丁满”吗?现实中“丁满”是一种非洲的小动物——狐獴。它们有着独特的长相、滑稽的姿态,体型不大,胆子却不小,如同智勇双全的斗士,敢于直面各路强敌……它们总是一副充满好奇心的模样,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营造出一方自由广袤的宜居天地。

 

狐    獴

 

无所畏惧的沙漠斗士

 

撰文/王珩

 

地球上的“外星人”

 

熟悉电影《狮子王》的朋友都知道,当古老神奇的非洲谚语歌“HAKUNA MATATA”(哈库那·马塔塔,源于斯瓦西里语,意为不必忧虑)一经响起,这首总被狐獴丁满和疣猪彭彭挂在嘴边的经典小曲,必能将观者带入生机盎然的非洲丛林。作为影片中的一对快乐搭档,营造出轻快愉悦的氛围一直是它俩的拿手好戏。其中机灵聪敏的丁满,是个毫不逊于主角的人气角色,它极为活跃、聪慧敏捷、爱吃昆虫……这些特质看上去都与现实中的原型——狐獴别无二致。

 

 

■ 两只似乎正在“交谈”的狐獴,举止和神情煞是有趣。

 

栖息在南非、纳米比亚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中的狐獴(学名:Suricata suricatta),是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属食肉目獴科,昼行性动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开阔的稀树草原上都能见到这种小动物的身影,它们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过着群居生活。

 

狐獴是小型哺乳动物,虽然俗称“猫鼬”,二者在长相和体型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它们与鼬科和猫科的关系都不太近,分类上反而更接近鬣狗。它们的躯干笔直修长,头尾长约40至60厘米,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轻一些,约720克。狐獴四肢细小匀称,后足仅有4趾,趾间有蹼,长约2厘米的爪子弯曲有力,在刨挖沙土时极为得心应手,几秒钟内就能挖出与自身重量等重的沙子。

 

 

■ 狐獴四肢细小匀称,爪子弯曲有力,在刨挖沙土时极为得心应手,几秒钟内就能挖出与自身重量等重的沙子。

 

狐獴的尾巴长而圆,尖尖的尾部末端通常为黑色。别看尾巴不粗,但在其直立时可将整个身体支撑起来,保持平衡,如同一个牢固的三脚架。它们之所以被戏称为“地球上的外星人”,就源于这滑稽的姿态和特别的长相。狐獴有着圆形的前额,无矢状嵴(矢状嵴是一道沿着颅骨顶部中线的脊状的骨头),尖尖的锥形脸颊一直延伸到小巧的棕色鼻尖,看上去很是机灵。耳朵呈半圆形,小而黑,挖洞的时候能紧闭起来防止砂砾入耳。最具特色的当属它们的眼睛,如同顶着两个黑眼圈,眼窝凸显,眼部周围的黑色暗斑让一双眼显得又圆又大。独特的眼部外形构造与人类的太阳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狐獴在强烈的日光下仍能清晰视物,甚至直视太阳,这对它们日常警惕“敌情”亦帮助不小。

 

狐獴的毛发普遍为黄棕色,看上去有些毛糙,并不十分柔顺,夹杂着的灰白、古铜杂毛肉眼可见。它们背上那波浪状的条纹,一道道从肩颈处延伸至尾部,每一只的条纹都各不相同。人们常看到照片中那些站立着的狐獴,憨态可掬,是因为其腹部毛发太过稀疏,站起来能让深色的腹部吸收阳光的热量,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动物界的太阳能电池板”。通常,在度过一个寒冷的沙漠夜晚之后,狐獴清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爬出洞外,直立起来,让肚皮和全身先晒个暖和的日光浴。

 

 

■ 正在悠然晒太阳的狐獴。在这种小动物身上,总是会出现很多与人类相似的动作和姿态。

 

沙漠中的群居者

 

作为社会性极强的动物,狐獴的每个种群通常有二三十只,有的甚至多达50只,可谓是不小的团体。在当中,有雄性首领与雌性首领作为两位内部统治者,雄性首领由雌性首领选出,其他狐獴地位较次。幼崽的地位会稍高一些,但它们在年满3岁后就必须离开家族。之后,雄性幼崽会成为其他族群的首领或组成新的族群,雌性在离开后可能还会再返回族群。

 

狐獴有肛周腺,它们喜欢用屁股四处蹭蹭,以气味来标记或发布社交信号。首领的配偶会经常性地在下属身上留下嗅迹记号,以展示它们的权威。在同一团体中,互相打理毛发也是它们强化彼此之间关系的最直接方式。洞穴内,阴凉处经常可见三五成群的狐獴不时地梳理对方的毛发,无论是正蜷成一团打盹休息,还是在玩闹嬉戏的时候。

 

 

■ 洞穴中相互倚靠休息的狐獴。

 

作为穴居动物,“挖洞能手”狐獴可为自己刨土建造居所。它们居住在温度恒定、有着数个入口的庞大的网状洞穴中(有时也与地松鼠或其他獴类共享地洞)。夜晚一起在洞中休憩,待清晨天色渐亮,朝阳升起时,一只接一只爬出洞穴,三三两两互相拥抱、搭肩,一同欣赏景色、一同嬉闹,模样与人类别无二致,十分有趣。

 

别看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恶劣环境中,活泼好动的狐獴却能找到不少乐子。它们的日子过得很丰富,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看起来和人类的摔跤、赛跑极为相似。有时它们甚至还会来场“歌唱大赛”,虽然没有音调,却也高低起伏,颇为奇妙。不止一组野地研究者曾报告过亲眼目击狐獴用真假嗓音变化着发声,仿佛在进行某种歌唱仪式的场景。研究者认为,狐獴的叫声是带有意义的,它们面对不同的掠食者会发出不同的叫声,但是这究竟是如何演化出来,如何分辨,还未有确切的说法。

 

 

■ 作为社会性极强的动物,狐獴的每个种群通常有二三十只,有的甚至多达五十只。

 

群体中的“权力斗争”

 

狐獴是会反复生殖的动物,在其成长过程中,大约一年便可达到性成熟。但它们没有明显的发情期,也没有动物界中常见的“求偶行为”,通常只有能打得过雌獴的雄獴才有机会获得交配的资格。一年之中,狐獴随时可以繁殖,它们大多选在季节较温暖的时候生产。

 

狐獴怀孕周期大概为11周,每胎会生1到4只幼崽。大概十天左右,小狐獴便会睁开眼睛、展开双耳,开始慢慢探索这个世界。一个多月后,逐渐断奶的小狐獴爬出洞穴,跟着成年狐獴开始熟悉周边环境,而后慢慢加入到觅食队伍中,开启它们首次猎食之旅。

 

成年狐獴会教导幼崽如何觅食。捕捉猎物的技巧、如何在吃蝎子的时候不被扎到都是它们的必修课。小狐獴如同刚入学的新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一步步成为让猎物闻风丧胆的捕猎高手。

 

 

■ 一只捕食的狐獴。狐獴必须天天觅食,主要捕捉昆虫、蜘蛛、蜥蜴、蛇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

 

平时,成年狐獴有的去觅食,有的留下护卫领地并看护幼崽。就像悉心照料孩子的长辈,全权负责一切事宜。危险来临时,它们会即刻带领幼崽躲回洞中避难,或将其聚拢在一块,护在身下,时刻警惕着尾随而来的侵略者。

 

别看狐獴平时似乎一团和气,互相帮扶、合作育儿,实际上那也只是表面现象。在狐獴群体中,地位最高的是一对主雄、主雌夫妻,为了确保自己的后代享有最优生存资源,它们会杀死下属的幼崽,进行生殖控制。而“痛失孩子”的狐獴就变成了“保姆”,担负起照顾首领孩子的责任,喂养它们,甚至牺牲自己来保护它们,稍有不慎还会被逐出群体。不仅是“领导阶级”,下属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争斗的情况,毕竟每个父母都想为自己的孩子争取多一些生存机会,而下属杀死首领孩子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 英国布莱尔德拉蒙德野生动物园里,一只三周大的小狐獴。

 

机警的卫士

 

狐獴体内没有储存脂肪,必须天天觅食。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蜘蛛、蜥蜴、蛇跟小型哺乳动物,以及一些植物也是它们的食物。众所周知,獴科动物是蛇的天敌,狐獴也不例外。它们行动敏捷,不仅具备与蛇搏斗的技巧,自身也具有对毒液的免疫力。一些獴科成员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分子结构跟其他哺乳动物不同,更类似于蛇的受体。蛇毒中的α神经毒素可以附在胆碱受体上、阻断来自神经的信号,但对这些獴的受体无效,这也使得它们在吃下蝎子或某些种类的蛇时不至于中毒而死亡。不过,虽然獴科动物可以免疫某些类型的蛇毒,但也有例外,狐獴被一些蛇咬后也会丧命,除了蛇毒类型不同,它们还缺乏另一种专门食蛇的獴类—灰獴那样浓密的毛发作为防御。

 

觅食期间,狐獴还需提防周遭潜在的威胁,鹰科猛禽和胡狼以及某些蛇类都是它们的天敌。和敌人面对面产生冲突时,狐獴会先声夺人,它们鼓足声势,用低沉的吼叫声恐吓敌人。一只只狐獴弓起后背,尽量踮起四足,全身的毛和尾巴都竖立起来来回地晃动,尽可能让自己的身躯显得庞大一些,还不时地向对方吐口水,而后一拥而上把对方吓跑。但如果这种方法不奏效,它们会马上仰面倒下,尽量保护自己最薄弱的脖子后部,而露出的尖牙和利爪则继续保持作战状态。别看狐獴体型小,群体作战时也不是好惹的,很多时候发起狂来,眼镜蛇都不是它们的对手。

 

 

■ 身负站岗职责的狐獴,俨然一名尽忠职守的“哨兵”,警惕地观察四周动静。

 

为了确保觅食的安全,一些狐獴会主动站出来肩负起放哨的任务。它们如同站岗的“哨兵”,昂首挺胸地站在高高的白蚁丘顶端,瞭望四周,警惕来自天空或地面的敌人突如其来的袭击。若是发现掠食者的身影,哨兵即刻发出叫声,警示其余成员赶紧逃命或躲进洞内。而当危险解除,尽忠职守的哨兵会第一个从洞口钻出,查探掠食者的动静,确认安全后发出解除警报的叫声,示意伙伴们可以放心出洞。

 

狐獴的叫声有不同类型,视捕食者和情况紧迫度而定,它们聪明地划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的戒备警报,听到不同警报时,作出的反应也各有差异。

 

 

■ 狐獴一般集体居住在温度恒定、有着数个入口的庞大的网状洞穴中。

 

人气动物

 

个头小、胆子大的狐獴似乎没有将人类当作敌人,通常在面对人类时,它们既不害怕也不会有任何攻击的举动。而在面对摄影机镜头时,它们总是一副无所谓的姿态,甚至还会凑近观察,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摄影师都能近距离拍摄它们的原因。

 

在国内外的很多动物园中,游客都能看到这个长相机灵的小动物。好奇心强、喜欢和人们互动,再加上小巧逗趣的模样,让狐獴成为极受欢迎的人气动物。在我们熟悉的影视剧中,不仅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丁满,2012年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小岛上那一大群密密麻麻、探头探脑的狐獴,亦让大批观众直呼可爱。

 

 

■ 德国威廉海玛动物园里的狐獴。虽然它们看上去龇牙咧嘴,略显凶猛,实则只是在互相嬉闹。

 

因为狐獴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可合法养殖的动物,如今不乏一些带着猎奇心理的人选择将其当作宠物,在家中饲养。毕竟相较于普通小猫小狗,狐獴更显特别。时不时的,人们总会在网络上看到相关新闻,狐獴看上去和宠物猫狗一般乖巧,它们不仅能和主人频繁互动,甚至穿衣戴帽一同出门遛弯,看上去极为适应人类的世界。

 

但实际上,购买狐獴者也许并不清楚,很多贩卖者是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引进狐獴,它们被关在窄小的铁笼中,层层堆叠运输,环境极为恶劣。而且,狐獴虽长相可爱,毕竟是野生动物,多少有些“野性难驯”,发生意外伤人的事故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它们都是食肉目动物,有着发达的门齿。而且狐獴所携带的病菌也不能忽视,它们会在家中四处蹭上分泌物,增加了打扫的工作量自是不必说,散发的气味也让人难以忍受。再者,养殖狐獴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很多兽医师对这种动物毫不熟悉,如何掌握其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以及如何获得食物来源等都是不小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动物保护人士成立了民间团体替狐獴发声,呼吁人们不要把它们当作宠物饲养。很多专家也指出让社会性极强的狐獴长期处于孤零零一只的状态,很容易导致其生活习性不适,机能退化。总之,相对于因个人喜好而将其圈养家中,还是让它们自在地奔跑于广阔天地比较好。

 

 

■ 卡拉哈里沙漠中的两只狐獴。在其直立时它们的尾巴可将整个身体支撑起来,保持平衡。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20年06期

 

来源:大美V视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北非明珠”突尼斯(5.1-6),感受古罗马的辉煌与迦太基的悲怆
新京号
2025年第一批猫,已经烤糊了
新京号
狐獴:无所畏惧的沙漠斗士
新京号
狐獴:无所畏惧的沙漠斗士
新京号
看!中国最壮丽的动物奇观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