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发布的宏观政策季度报告显示,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接下来宏观政策首先要做的是尽快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并给出相对明确的政策目标,避免预期“脱锚”。
“在宏观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调节总需求的有力宏观政策,把两种政策的工具都用足就能走出总需求不足的局面。”《报告》认为,较大幅度降低利率本身也能够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是两类政策协调配合的直接体现。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矛盾 宏观政策应把工具用足
今年二季度,我国物价处于较低水平,就业承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CPI、核心CPI均显著下行,PPI连续9个月为负。城镇调查失业率5.2%,有所下降,但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还在上升,二季度均值为20.8%。但我国工业生产小幅抬升,企业效益修复不明显;消费出现了温和恢复。
“总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环境难以保障持续复苏,虽然得益于消费支出倾向改善,消费有所恢复,但消费恢复仍受制于收入增长,且企业盈利和投资需求疲弱。
张斌认为,给定外需的趋势变化和现有的政策力度,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复苏速度大概率会延续二季度的情况,是比较温和的复苏进程。展望下半年,应充分重视“低通胀陷阱”、城投债和大型房企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外需回落叠加内需不振诱发的超预期冲击等风险。
《报告》指出,在宏观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调节总需求的有力宏观政策。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十分清楚,最突出的矛盾是总需求不足,把两种政策的工具都用足就能走出这种局面。降息和增加财政赤字不冲突,如果能够比较大幅度降低利率,本身也能够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是政策协调配合的直接体现。
破局关键是降低真实利率、恢复信贷增长
针对经济如何走出低通胀状态,《报告》提出,对需求不足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的叠加:负面冲击+市场失灵+逆周期政策失灵。
《报告》认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会带来巨大的产出损失和失业增加,危害巨大,走出低通胀就是走出经济低迷。同时,严重的需求不足和低通胀难以凭借市场自发力量治愈。而信贷紧缩、资产价格下跌、收入和盈利预期恶化会相互强化,加剧需求不足和低通胀。同时,收入分配恶化难以解释需求不足和低通胀。最初的负面冲击、市场失灵和逆周期政策失灵对于完整解释需求不足缺一不可。
“无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的原因是什么,需求不足和低通胀都会表现为信贷紧缩,破局的关键是恢复信贷增长。”《报告》指出,回顾历史,美国凭借暂停金本位和恢复银行运行走出了大萧条、日本和欧元区也都是凭借宽松货币政策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
《报告》认为,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掌握应对需求不足和低通胀最有力的政策工具,通过充分的真实利率下降才能重建储蓄和投资平衡,克服需求不足。通过向市场宣布明确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和政策实施路径,可以影响市场预期,提升政策效力。财政政策也能改变全社会信贷增长,改变需求不足和低通胀局面。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