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来了,还得热多久?
新京报 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2023-07-23 15:36

今天(7月23日),我国进入大暑节气,这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寓意着一年中最热时段的到来。大暑时节恰逢北方“七下八上”雨季,此时我国高温、暴雨多发,湿热交加,南方、北方的天气将会热得像“蒸笼”。


常年大暑期间,也是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和登陆我国的时期。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正在路上,明晚将给我国沿海带来风雨,本月末,西北太平洋还将有一个台风生成。



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南北方常现高温最大值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大暑节气的平均气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高,平均高温日数最多,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


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91年至2020年,一年中高温最大值出现在大暑期间的区域最大,占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小暑期间,其他地区的高温最大值零散分布于立秋、小满、夏至和谷雨时节。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大暑时节,地表蓄积和发出的热量达到了一年中的高峰。尤其是南方大部,此时的“湿热交蒸”达到一年中的顶点。


江汉、江南以及华南北部等地,一年中高温极值都出现在大暑节气。此时也是南方各大城市最炎热的时候,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福州等省会级城市破纪录的高温都出现在大暑期间。


北方的青海东部、甘肃、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历年来的最大高温值也出现在大暑节气。


大暑时节湿热交加,北方由“烧烤”转为“焖蒸”


大暑正好处于“中伏”前后,此时我国高温、暴雨多发,湿热交加,南方、北方的天气热得像“蒸笼”。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大暑节气的平均气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高,平均高温日数最多,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在南方,大暑期间不管是气温的绝对值,还是高湿度下的体感温度,都将达到一年中的鼎盛。而在华北一带,此时高温出现的频率通常比不上芒种和夏至,但由于大暑期间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往往体感温度更高,相比此前烧烤式的干热,此时蒸笼般的闷热更让人不适。


大暑后高温天气将出现在哪里?随着北方这轮强降雨逐渐减弱结束,长江以北地区的高温逐渐增多,江南、华南以及西北地区高温仍将持续。另外,未来一周,新疆、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将成为高温的核心区域,上述地区最高气温普遍将达37℃以上,局地可超40℃。


据预报,今天白天,陕西、四川盆地、河南、湖北及江南、华南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可达37℃以上。明起,受降雨影响,陕西、四川盆地等地高温有所减弱,其他地区高温仍将持续。


常年大暑时节,我国进入夏季的区域扩展到约530万平方公里,达到一年中的鼎盛。也是在大暑期间,夏季开始盛极而衰,进入立秋节气后,我国各地又将逐渐转凉,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


北方进入“七下八上”降雨集中期,未来十天华北、东北等地降水量偏多


除了炎热,大暑时节也常会出现暴雨。北方地区的雨季有“七下八上”之说,意思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一时段,北方将迎来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此时华北、东北等地降雨常常来得急促凶猛,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


昨日,南北方各有一块强降雨分布区域。北方主要集中在辽宁、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南方则主要分散在江南中东部。


预计今天,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西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外,今起至25日,四川盆地将迎来新一轮降雨过程,四川、重庆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明后两天为降雨集中时段。


未来10天(7月23日至8月1日),主雨区位于华南东部、江南东部、江淮、黄淮、华北东部、东北、西南地区。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有120~180毫米,东南沿海局地有200~40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五~九成,部分地区偏多1~2倍。



大暑期间台风来得勤,“杜苏芮”明天夜间开始影响我国


常年大暑期间,也是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和登陆我国的时期。今年来看,一个实力强劲的台风正在靠近我国沿海的路上。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11点钟(北京时)位于距离菲律宾马尼拉偏东方向约810公里的海面上。


台风“杜苏芮”还在发展当中,预计其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24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向台湾东南部沿海靠近,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48-55米/秒,15-16级)。


受“杜苏芮”影响,24日夜间开始,我国东南部海区(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海峡、台湾沿海、福建沿海)将先后出现强烈风雨天气,请过往船只注意航行安全。


此外,本月末,西北太平洋还将有一个台风生成。华东及华南沿海等地公众应密切关注台风预警预报信息,提前做好防台风准备,远离危险区域。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景曦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见鬼了!为啥立春后还这么冷,甚至比北极还要冷?!
新京号
纪念诞辰100周年丨奥康纳:倾听鲜活生命的低语与呐喊
文化
20年前的今天,一位社会学家走了,他的学术人生既喧嚣又孤独
文化
新闻8点见丨“鞭打春牛”迎新春;北京南站迎返程高峰
时事
新闻多一度 | 大寒不寒 春节前还会大幅降温吗?
时事
梁贵柏与《双药记》:下一个“青蒿素”在哪里?
文化
美国殡葬习俗变革,新生代追求最后一次个性张扬
文化
微观北京丨一栋老房的变形记
北京
节韵汇 | 处暑至 出暑了吗?
时事
北京熬暑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