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黄华三(中国画《不负苍生》作者)
《不负苍生》三年前由北京美协发布,迅速引起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产生了“现象级”的跨界传播,有很多启示。首先,作品应时而生,传播时效快。创作《不负苍生》时我克服了图像资料匮乏的困难,第一时间精准呈现了特殊时期奋战在一线的八位院士和八位不同年龄段的医务人员;其二,为人民抒怀,共情强。艺术家要有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创作的大爱与情怀,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其三,传承民族风格,形态好。近年来“国潮”兴起,包括年轻人在内,对于传统文化特别青睐。作品采用传统中国画手卷的形式,在“起首”书写“不负苍生”四个大字,点明主题,利用“题跋”位置撰写了16位英雄的事迹,以便传播事迹。图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契合了观众的审美偏好。
我上面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好作品也要巧传播。以下从创作角度谈三点体会:
1、凸显时代性与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文艺创作与时代、与人民的关系,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近年来,广大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创作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众多展现时代风貌的人民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同时也真实记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成为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我创作的《巅峰舞雪》《记忆冬奥》两幅冬奥题材作品,正是践行关注主题主线,紧跟时代步伐,表达人民心声创作理念的艺术实践。
2、承载思想性与美育性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艺的一贯主张。艺术既是思想的载体,也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给人精神鼓舞,给人价值引领,同时增强观众审美体验的丰富性,体现作品的美育价值。
2021年初,北京文联召开“建党百年”创作启动会,党史专家在会上表达了对党史研究中“毛泽东向李大钊请教”画面缺失的遗憾,身为画家,瞬间就被这一情景触动了。激情之下,中国画《革命师生》很快创作完成,作品表现了北大红楼前李大钊与毛泽东风雪中并肩前行。为了烘托出觉醒年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历史情景,我以浪漫主义手法营造出漫天风雪飞舞的氛围,映衬着李大钊、毛泽东逆风前行的身影,在他们的身后,若隐若现的是传播新思想,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北大红楼。
3、体现民族性与导向性
即便是最具前瞻性与探索性的美术作品,也会与传统文化存在某种共生关系,通过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表现新时代的新主题是当代美术家的新课题。
现收藏并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庆祝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与《科技腾飞》,汇聚了当代中国的前沿科技成就,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砥砺奋进、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作品具有主流价值的引导功能,我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结合现代工艺与新材料进行创作,既充分彰显了传统绘画精细、灵动的美感,又富有色彩绚丽、层次分明的时尚质感,无疑是民族风格当代表达的一次成功尝试。
总而言之,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文化使命。我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坚定文化自信、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田偲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