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JECFA则重申了40mg/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其实,人们常喝的无糖可乐、口香糖等很多无糖食品中,很容易见到甜味剂阿斯巴甜的身影。此外,钙片、维C片也是添加阿斯巴甜的“大户”。
多家企业现身澄清
早在今年6月底,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传出后,国内不少企业纷纷作出回应。其中,莱茵生物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核心产品天然甜味剂主要从天然植物甜叶菊、罗汉果中提取,属于新一代天然、健康、安全的甜味剂,公司业务不涉及阿斯巴甜,不涉及人工合成甜味剂或糖醇类甜味剂。
三元生物表示,目前公司产品中没有阿斯巴甜,公司赤藓糖醇采用生物发酵法制成。赤藓糖醇主要应用于饮料、糖果、巧克力类食品、烘焙食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依照其特性在医药、化学原料中间体等领域中也有应用。三元生物披露,随着消费者对代糖产品安全性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包括赤藓糖醇在内的天然甜味剂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广阔。
晨光生物亦对外表示,公司主营植物提取,都是天然产品,不涉及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产品。保龄宝表示,旗下产品不涉及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主要是由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构成,可以像蛋白质一样在体内被快速吸收,不会积蓄在体内,而且天冬氨酸可被人体直接利用。”中国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介绍,阿斯巴甜的热量很低,只有4186kJ/kg,是蔗糖的1/200,但甜度是等量蔗糖的200倍。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阿斯巴甜在很多饮料和食品中都有应用。
从安全角度看,目前国际上很多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认为它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除了苯丙酮尿症患者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的食物外,并不会致癌。
“有点关系,但不大”
“目前传出的消息是可能致癌,但是也不知道具体的结果,也有传说可能是2B类致癌物。大家也不要被所谓的‘致癌物’给吓着,甚至完全不敢吃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饮料。”阮光锋指出,IARC的致癌性分级不等于致癌强度。
据悉,IARC的致癌物共分5级,其中,1类致癌物是“的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2A类致癌物是“可能性较高”,即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体作用尚不明确;2B类致癌物是“有可能”,但也证据不足,动物实验证据都不足,可以理解为“有点关系,但不大”。
“阿斯巴甜被划归2B类致癌物,是因为阿斯巴甜进入人体之后,很快会被代谢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由于代谢极快,一般在血液中检测不到阿斯巴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剂师陈月介绍,这三种代谢产物,都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能力,尽管甲醇的毒性比较高,但是它在毒理学中依然属于低毒性,这也是世卫组织把它纳入二级致癌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来使用,基本没有问题。“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陈月建议,人们在吃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饮料时,应控制好摄入量。以每公斤体重摄入40毫克阿斯巴甜来计算比较安全,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最高可以摄入2.4克。
陈月指出,目前维生素片、钙片中的阿斯巴甜添加量尚无官方标准,但正常的服药范围内,每人每天摄入的阿斯巴甜肯定达不到上限。以维生素C片为例,每片大概是50毫克或者100毫克,而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仅阿斯巴甜的摄入上限就达到了2.4克,因此,一般不会超剂量服用。
“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允许使用阿斯巴甜,包括美国、欧盟、澳新、英国、日韩等,这足以说明它在合理范围内还是安全的。‘可能致癌’的结论,其证据强度不一定很高,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阮光锋提醒,除了控制摄入量外,人们不要寄希望于无糖食品和无糖饮料帮助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的收支平衡。如果吃无糖食品、喝无糖饮料,但大口吃肉,也不运动,想减肥不太可能。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翟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