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为古树建起主题公园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2023-06-30 10:16
北京探索开展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等保护新模式,推出20余处试点。

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中央,有一棵硕大的古银杏树。每到秋季,天空湛蓝,满树金黄的树叶随风轻摇,仿佛一幅流动的绚丽油画。


康陵村村书记赵立新说,相传,古银杏已近千岁。他儿时,曾有人爬树、摘银杏果。随着“古树乡村”的建设,村民对古树有了更多敬畏、保护之情。“古树曾陪伴父辈和我走过漫长岁月,我们希望古树将来也能荫庇子孙,成为村里变迁的见证者。”


保护古树,不限于保护单株古树,也要保护其周围整体生境。


北京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古树社区等保护新模式,推出20余处试点,扩展古树名木生长空间,保护和恢复其生长环境,让更多市民亲近古树、爱护古树。


每到秋季,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的银杏树满树金黄,十分漂亮。张宇供图


500岁“夫妻槐”见证历史,“古树村落”成旅游新名片


夏至以来,北京连日高温,康陵村村民经常坐在古树下乘凉。村中古银杏枝繁叶茂,缀满了青绿色的扇形树叶,如伞的绿冠向地面投下巨大阴影。每到秋天,银杏树格外壮观漂亮,游客在金灿灿的古树下方悬挂祈福红绸带。大家往往要将手机调成全景模式,才能把古银杏粗壮的树体、伸向蓝天的高大枝干尽收于画面中。


和古树一样,斑驳的古监墙也流露着沧桑美感。群峰环抱的康陵村,原是明朝陵园管理机构之一“神宫监”的遗址,这里保留着十三陵地区较为完整的古监墙。除了古银杏树,村口500岁的“夫妻槐”也见证了康陵村悠久的历史。


“古树不仅承载了村民的乡愁,也是绿色‘活化石’。”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义务植树科科长张宇说,康陵村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树51株,将村落作为“古树村落”进行建设,可以打造古树保护的样板。康陵古树村落整体规划布局被归纳为“两轴一环五区六景”,其中“六景”包括夫妻槐话古树、帝王树谈古今、古监墙话田园、古松群听鸟鸣、古松柏讲故事、穿越古树村落。


村口的两棵“夫妻槐”是项目首先关注的对象,它们关乎人们对于古树村落的第一印象。两棵槐树高达15米,尽管古树个体长势茂盛,但其生境并不乐观——槐树周边的地面铺设的是青砖,透水透气性差,不利于树木根系自由生长。“我们拆除了硬质铺装,架设了竹木平台,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保证树根能得到充分的水分和营养。”张宇说。


为了防止攀树、堆放物料等破坏性行为,古树周边还加装了1米高的圆环形围栏。围栏采用了生态环保的竹钢材质,两棵古树之间设置了竹木座椅,形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自然场景。


赵立新说,以往春饼是康陵村的旅游名片,现在,也有游客慕“古树”之名而来。“夫妻槐”围栏的解说牌上介绍了古树树名、树种、科属、树龄、根围、花期、保护级别等信息,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古树文化。


康陵村是明朝正德皇帝守陵人后代发展起来的村子,全部位于古监墙内部,村东侧的监墙旁有一片柿子林。秋末初冬,树叶落光,圆溜溜的柿子挂满枝头,给古朴的监墙增添了一抹亮色。古树乡村项目在古监墙边布置了木质休憩廊架,供游客纳凉、避雨、观景。


村南的古松群中还建设了一条穿林而过的游赏步道,道路材质是由枯枝落叶等制成的有机覆盖物,色彩缤纷,还能起到保持土壤水分、吸附扬尘、抑制杂草的作用。游客漫步其中,能够聆听松风鸟鸣,感受古村的独特气质。


古树保护小区装上“绿盒子”,掌握土壤气象条件变化


房山上方山位于北京山前暖区区域内,七八百米高的山体围成山间盆地,使湿空气不易散失,盆地内沟谷纵横,独特的地形和小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就包括多棵千年以上的古树。


2021年,房山区以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试点示范,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古树保护小区建设。


“我们根据前期踏勘情况,按照资源分类保护原则,将古树保护小区分为东山寺庙区古树群落、古青檀群落、天然原生古树群落三个保护类型。”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规划师许鹏飞说。


在上方山东山云梯瀑布处,多棵表皮呈暗青绿色的青檀古树生长于石灰岩地貌中,它们树形优美、穹枝苍劲,极具故事感和观赏性。青檀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考虑到这里邻近石板路,人流量较大,我们对古青檀进行实时视频监控,掌握古树生长动态,并对个别古树进行树体支撑、去除距离古树过近的杂木。”许鹏飞说,这里还设立了标识牌,向游客普及古树保护知识。


天然原生古树群落位于兴隆庵西侧,自然山坡上分布有百余株古柏树,是太行山华北段石灰岩山地罕见的针阔混交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这里设置了几处“绿盒子”,它们是自动气象站、土壤温湿度监测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长期监测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降雨量、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等,了解与古树生长相关的气象环境条件,掌握其变化动态和规律,找到古树适应环境的特点。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其中两株古树上安装了植物茎杆液流监测仪器,重点用于监测植物树干液流速度和液流量,评估古树的生长状况及其水分消耗。“从监测情况来看,植物茎杆液流速度较慢,这与古树生长缓慢、对水分的利用和耗散都比较慢的特性有关。”许鹏飞说,通过一年数据的分析,科研人员还发现,古树的生长状况与土壤湿度更为密切。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茎杆液流监测仪器。许鹏飞供图


在古树保护小区建设中,科研人员还架设了红外相机,目前已经记录到猴子和野猪,将为评估野生动物对古树生长的影响提供数据。


东山寺庙区古树群落中坐落着一处文殊殿,其附近有十余株古树与建筑群关系密切,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在保护小区建设中,工作人员增设透气铺装、安装通气孔,这些古树复壮措施可以改善古树的生长环境。


未来,保护小区仪器设备获取的数据将为主管部门、管护责任单位及科研院所提供一手资料。


为保护“树王”移路,建设古柏主题公园


上个月,密云区新城子镇的古流苏树进入盛花期,洁白纤细的流苏花挂满枝头,如覆霜盖雪,游客蜂拥而至,让古流苏所在的苏家峪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同样是在新城子镇,还有一棵枝干舒展、绿荫浓密的参天古柏。它的主干要9个人伸臂合围才能抱拢,巨大树冠由十八个枝杈组成,因而得名“九搂十八杈”。


“九搂十八杈”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是北京最年长的“古树王”。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综合科科长姜新推测,由于古柏身处深山,并没有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另外,古树周边原来有一座庙,当地老百姓有讲究,将其保护得比较好。”


去年,为了让“九搂十八杈”更好地生长,北京将省级公路松曹路东移了19米。


密云区“九搂十八杈”。密云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上世纪70年代修建松曹路时,出于保护古树的目的,在古树东侧建设了高5米、长60米的挡墙。挡墙起到了防范滑坡的作用,但也限制了古柏根系的生长,给营养吸收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复壮古树,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对古柏及生境进行诊断,并提出“护树、移路、建园”的基本保护思路。


挡墙距“九搂十八杈”主干仅4米,拆除难度和风险极大,为保障古树安全,专家组多方论证,制定专项拆除方案。松曹路属于省级公路,移路牵涉多个单位,为给松曹路改线腾出空间,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密云区园林绿化局、新城子镇政府以及电力、交通等多部门合力,拆除了公路局物资站和新城子卫生院的部分房屋。去年5月,松曹路东移完工,“九搂十八杈”生长空间扩大了约400平方米,达到150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古柏长势衰弱的问题。


姜新说,专家还对古柏进行了精细化体检,结合体检结果制定复壮方案,通过改良土壤环境、树洞修补、病虫害防控、防腐、支撑等措施,改善古柏生长状况。“我们还在古柏东北侧安装了避雷塔,它高于古树,能起到引雷的作用,防止雷电劈到古树上。目前,古柏的叶子比原来更绿,还长出了长长的新叶。”


围绕“九搂十八杈”,市区园林绿化部门还建设了320亩古柏主题公园。为了防止游客过于亲近古树,将周边土壤踩踏密实,影响根系呼吸,“九搂十八杈”的周围建起了一圈围栏,游客可以远观古树,欣赏它的气宇轩昂的风姿。


古树保护核心区之外,古柏公园的建设也考虑到了游客的需求,配备了游憩服务设施。踏着蜿蜒的卵石步道,游客可以看到古树保护范围内的委陵菜等植物。“种植地被不仅防止杂草蔓生,也防止土地裸露,起到保水、保湿、防沙的作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古树新生|时事周刊

相关推荐
赏冬:在一棵棵树身上,体会四季流转
文化
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诞生
第一看点
300余岁七叶菩提古树即将绽放繁花,“五一”假期市民有望打卡
北京
一树一策,河南首部古树保护标准今起实施
时事
5月起,香山公园将开启“赶考·香山”思政学堂活动
北京
央媒关注!雄安蒹葭系列青年联谊甜蜜开启
新京号
20亿票房“熊出没”难救业绩,华强方特去年扣非后净利降21%
财经
浙江现有古树名木27.5万株,树龄最高约2015年
时事
假期最后一天+立夏,来体验酣畅淋漓的快乐~
新京号
应对极端大风 | 300多岁古菩提树提前疏枝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