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41颗卫星精准入轨,刷新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2023-06-15 17:17
采取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布局方式,成功给41颗卫星找到了安全舒适的位置。

2023年6月15日13时30分,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支承舱上开辟3个“专座”,让41颗卫星顺利“上车”

 

一箭发射41颗卫星,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高纪录。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获悉,一次性要将这么多颗卫星安全顺利地送入轨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卫星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不仅要保证“坐得下”,还要“坐得舒服”。

 

据航天八院介绍,长二丁研制团队充分梳理卫星的结构、任务需求,充分挖掘潜能,优化布局设计,采取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布局方式,成功给41颗卫星找到了安全舒适的位置。

 

卫星“座椅”由多星适配器和下方锥形支承舱组成,为了便于星箭联合操作,4米高的多星适配器分成上下两个中心承力筒。其中,38颗卫星绕中心承力筒按列布置,并保证了星与星之间的安全距离。

 

多星适配器“座无虚席”,但如果为了新增“座位”而一味增加承力筒的高度,“乘客”在飞行阶段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振动和颠簸”。为了让41位“乘客”畅享舒适的飞行体验,型号团队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让适配器下方的“乘客”挪了挪“脚”,在支承舱上开辟出了3个“专座”,成功让41颗卫星顺利“上车”。

 

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由于本次41颗卫星的“目的地”一致,因此,如何确保“乘客”安全顺利地“下车”,按照规定的分离方向和速度精准入轨,才是圆满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在“下车”时出现拥挤碰撞的情况,研制团队巧妙设计“落客方案”,让卫星依次有序进行分离。总体设计团队将筒状多星适配器上的38颗卫星,每一层分为一组,共6组;下方支承舱上的3颗卫星作为第7组,卫星按组进行依次分离。此外,本发火箭还配套了10个反推火箭,通过开启反推火箭拉开每组卫星之间的距离,保障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

 

据悉,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7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6次发射。


41颗卫星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等行业提供数据服务

 

本次发射的41颗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可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影像,为用户提供业态分析、区域普查等遥感信息服务,同时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数据服务。

 

记者了解到,41颗卫星中,包括“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9-26星、“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及“霍尔果斯一号”“哈测农遥一号”等。

 

据介绍,“吉林一号”高分03D20-26星是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是“秦岭小卫星星座”继“西安航投8号”后发射的又一批7颗卫星,主要应用在秦岭保护、环保监测、农业林业、应急管理等领域,可提供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的影像数据服务,为秦岭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作为长光卫星第三代卫星技术研发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标的特点。

 

“金紫荆”37-38号星(“吉林一号”高分06A17-18星)属于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是香港航天科技集团规划的“金紫荆”星座中的组网卫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遥感服务和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吉林一号”高分06系列采用了新一代高性能成像技术和全自主研发的中心机系统,在有效提升卫星成像动态范围和系统集成度的同时,重量、体积大幅降低,具有快速批产、智能运行、图美价廉的“快智廉”优势。

 

“霍尔果斯一号”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是霍尔果斯卫星星座的首发卫星。它将用于开展农林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治理、国际文化交流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卫星应用,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霍尔果斯一号”卫星作为“吉林一号”星座后续批产星的首颗技术验证星,具备高分辨、高速传输、高机动等特点。

 

“哈测农遥一号”是我国首颗面向数字农业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该卫星可为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动态监测、农业环境及农业品质监测、农业生产监管、农业保险、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支撑,助力构建全国农业长期观测体系,实现农业工业化、数字化、标准化高水平发展。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筷子夹火箭”奇迹再现,但这次马斯克可能真要哭了
新京号
请回答2024!烟台向上的最大底气
新京号
初代星舰最后一飞!直播间惊叹:二级没炸太可惜了……
新京号
国内民商火箭首次搭载外星发射 开启商业航天国际化发射新篇章
北京
私人太空行走首秀:亿万富翁再次创造太空历史
新京号
中国未来产业图谱⑦|未来产业城市发展样本 北京量子科技居首
财经
新闻多一度|嫦娥六号启程“奔月” 在月球背面“挖土”有多难?
时事
力箭二号将于2025年执行首次飞行任务
时事
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烟台海阳:“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