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工程陆地上排放设施试运行,下一步就是正式排放核废水。
海鲜还能吃吗?
2021年,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和谴责,甚至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抗议。但日本政府还是一意孤行,以前都是偷偷排放,现在他们要“正大光明”往海里倒核废水,拉全世界一起遭殃了!
倾倒之后,最先受影响的就是海洋。海鲜是否还安全,也成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今年5月份,就有检测结果显示福岛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鱼类,体内所含放射性元素铯超标,达到日本法定标准180倍。正式排放后,一部分放射性元素留在排放点附近海域,另一部分将随洋流飘向世界。
海洋生物不仅会吸收和积累放射性物质,还会成为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最终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到人类。届时,海洋渔业会遭受致命打击。因此我们要拒绝福岛周边海域的任何海产品,日本海鲜请慎重选择。
我国沿海地区也会受到巨大影响,鱼类会因为这些核污水导致基因发生改变或者是肉质当中含有毒素。到时候,即使是国产海鲜,只要是在受到核废水污染的水域捕捞或养殖的,肯定会受到污染,不能食用。[1]
但目前为止,大家也不用担心吃到辐射鱼,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占总进口量的比例非常小,我国本身也是水产品自给率比较高的国家。
再不济,我们还有丰富的河鲜湖鲜可以选择。
要不要囤碘片?
韩国民众已经陷入了抢盐的恐慌,2011年那阵抢碘盐热潮,难道又要刮起了吗?我们日常吃的是矿盐居多,所以核废水对我国食盐安全影响不大。
大家都意识到加碘盐的防护效果微乎其微,但是抗辐射药的销量激增了,其中又以碘化钾最热门。
在受到辐射前6个小时服用稳定性碘,确实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性碘的辐射。甲状腺会吸收放射性碘元素,易导致甲状腺癌。稳定性碘抢先在人体“占座”,后来的放射性碘没有座位了,就只能离开。
但服用碘片过早或过晚,甲状腺都得不到有效防护,这个也是核事故应急防护措施。在没有放射性物质的前提下,没必要服用此类药物。口服较大剂量碘片可能伴随皮肤过敏、气喘病、高钾血症等副作用,所以不建议个人囤药。
我们面对的很有可能是长期的、影响生态圈的全球性灾难,指望靠碘片来提供保护力并不现实。
核废水,
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今年夏季开始,日本将持续30年,把超过125万吨核废水用海水稀释处理后,排放到太平洋。
核辐射的危害,相信大家都听闻过:癌症、不孕不育、怪胎……核废水中含有碘-129、锶-90、钌-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其中,碘-129可以导致甲状腺癌,锶-90已经被世卫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1]就连遭受核辐射而死的人,遗体都会成为放射源,需要用特制铅棺安葬。
和人类史上另一场7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相比,日本政府做的实在太差劲了。切尔诺贝利是操作不当引发的人祸,但是前苏联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计一切代价去挽救局面;福岛核泄漏是东京大地震导致的天灾,但因为日本政府逃避和倾倒行为,硬生生拖成了危害全球的人祸。
核废水的影响会持续多久?目前没有特别准确的评估。契尔诺贝利事发37年后,当地依旧是无人禁区。很可能几十年后,全球人还在被日本政府愚蠢又恶毒的行为影响着!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5ZcMSx3DklMZyh4oMDB-kw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