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音乐剧《恋曲》在京上演,运用先锋艺术语汇呈现两代人的两岸情
新京报 记者 刘臻 编辑 吴龙珍
2023-06-11 15:13
新京报(记者刘臻)近日,以四川籍诗人邓禹平穿越海峡的爱情故事为背景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恋曲》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演出持续到6月11日。

剧照。甲丁文化供图

音乐剧《恋曲》的创作灵感源起于一首歌和一本书。这首歌便是曾被冠以台湾高山族民歌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但这首响誉海内外歌曲的词作者却是四川籍青年、爱国诗人邓禹平。他和初恋白玫的故事促成了此曲,而两人的悲情恋歌则成为了孙才杰先生所著小说《世纪绝恋》的故事原型。

剧照。甲丁文化供图

一进入剧场,观众会立刻被用木质结构堆叠起的“恋曲”二字所吸引,这也与剧目的舞美设计相得益彰。剧目以“戏中戏”的笔法、“蒙太奇”的语言巧妙地探讨并延展关于“爱”的故事。这是关于两个时代的爱情选择。剧中有意加入胡莱与方丹这对当代恋人的设计,旨在以“戏中戏”的方式完成一次关于两代人、心与心之间的“平行蒙太奇”。

如果“歌声跨越沧海”,“我”能否“飞到你面前来”,剧目以戏剧手法,用歌声实现了邓禹平与白玫的再次“相见”。剧目主题曲《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出处是邓禹平的同名诗集,跨越半世纪,主创们继续用音乐旋律延续这份爱。艺术总监甲丁表示,作品的主题是“爱”,在两个年代、两对青年寻找爱情、守卫爱情的过程中,表达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家国情怀。

剧照。甲丁文化供图

音乐剧《恋曲》的音乐创作选用了重金属曲式与民谣体曲风相融合的手法。在120分钟的故事里,既有《永无岛》的爱情浪漫,又有《十六岁》的温柔互诉;既有《台北人》的内心宣叙,又有《奔赴》的同声咏叹。特别提及的是,此次沿用的全向声音响系统,使得本剧的声场更加符合于情景化的多层级演绎,通过不同的人声和表演区域进行实景化的区分,使音乐与音效、个体演员与群体表演的声音表达更加真实、生动。加之现场乐队的助力,身临剧场的观众将体验到“乐队在身边演奏、演员在耳边演唱、声音自八方入耳”的沉浸式感受。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5月19-25日文艺资讯丨话剧《天下第一楼》再登台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胡廷江作品音乐会将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11月25日-12月1日文艺资讯丨唱响对党深情
娱乐
大戏看北京11月文艺资讯丨舞剧《人间四月天》展现林徽因传奇
娱乐
大戏看北京10月28日-11月3日文艺资讯丨北舞展演季开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9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红色娘子军》引领展演季
娱乐
大戏看北京9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新京味儿戏剧《玩家》上演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