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学者经常“开会”,论文引用率更高?《自然》报道已有研究证实
新京报 编辑 申璐 罗东
2023-05-23 15:32
在学术界,参加研讨会、做报告或演讲,是研究者的日常事宜,这可以增加相关研究的曝光度,但这是否真的能增加论文被引用率?据《自然》(Nature)杂志报道,有研究证实,相较于未进入会议日程的论文,那些出现在研讨会中的论文被引几率要高出52%。
《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剧照。

学者经常“开会”,论文引用率更高?

长期以来,学界内外对学者究竟从哪里获得研究灵感一事颇有兴趣,但很难通过具体研究进行衡量。近日,知名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了一项实证研究,证实参加会议的学者更倾向于引用他们在会议中讨论过的学术文章,且对比数据“相当可观”,出现在学术会议中的论文平均被引率会提升52%。

这项研究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信息学助理教授米莎·捷普厉茨基(Misha Teplitskiy)团队主持,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量化抽象思想的传播路径,关注一种想法具体是如何在群体内部进行流动的。团队成员通过使用一个名为“商讨”(Confer)的应用程序,统计了2404名注册用户在2013年至2020年期间标注参加的计算机科学会议场次,并对比了与会者在会议结束后两年内所发表论文中的引用来源,以此判断线下会议对其学术发表的潜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因日程冲突未能参加当场次会议的研究者,最终引用该会议中出现的研究可能性为2.6%,而对于那些如期参加的与会者而言,这一比率则升至3.8%。另外考虑多种因素后,研究还发现,当与会者能够在线下会议中参与具体某篇论文的讨论时,这些论文的被引率会提升52%。

此外,学术会议极大增加了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与会者在会议中难免会接触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论文,这被称为信息的“偶然传播”,且偶然传播一般会占到整个学术会议信息传播量的22%左右。但研究表明,即便是不感兴趣,偶然传播本身也对论文被引率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这项研究近日在美国学术界引发关注。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伊娜·甘古利(Ina Ganguli)称,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参加学术会议对研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公开展示研究成果,的确有助于它被更多人引用。“我们知道,学术会议中的面对面互动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是否能够虚拟场景中获得同样的效果?这也许会是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
该研究成果于5月5日发布在arXiv网站,这是一家专门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数理经济学等学科论文预印本的网站,是知识开放运动的平台之一。截至发稿,该研究尚未完成同行评议。

参考链接:
1. The effect of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on the diffusion of ideas
https://arxiv.org/abs/2209.01175
2. Do scientific meetings matter? Turning up for talks brings surprise benefi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604-x

编译/申璐
编辑/罗东
校对/柳宝庆
相关推荐
不“挂”导师不能发论文,背后是“帽子论”作祟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新闻8点见丨国家电影局: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北京将有极端大风
时事
“AI幻觉”:一场人机之间的认知博弈
时事
为什么我们要警惕“AI生成谣言”?
新京号
当人类不再互相需要,当人对人是鹅卵石|《人的消逝》对谈回顾
文化
史军、刘海龙、梁捷、蒋方舟、严飞、刘擎对AI的回答
文化
牛津大学教授:没有证据表明刷手机导致智力下降
新京号
推动“去绩点化”改革,他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
新京号
汉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新京号
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