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最惬意的生活方式——走,一起去逛博物馆丨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迟道华 刘梦婕
2023-05-18 00:55
逛博物馆,不再是生活中一份庄重的仪式,更像日常随性而为的闲暇之举。

2023年5月15日,国家博物馆,观众在参观全面改陈后的中国古代瓷器展厅。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如今,在北京,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约三五好友去博物馆探古寻踪,开启都市生活的“奇妙旅行”,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曾经,博物馆似乎总给人一种高冷范儿,逛博物馆是少数人“高大上”的选择,就如文艺作品中的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是大雅之堂却少了“平民娱乐”的味道。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和灵魂客厅。从时间维度看,它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时代与历史的镜鉴,人们置身其间,睹物思情,乃能心游万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一种慢思的惬意。


从空间角度而言,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展示的空间,它面积有限,却通过一件件展品,寻根历史、赓续文脉,让城市的故事得以无限延展。


城市的故事由人来书写,博物馆里也本就该有平民的烟火气息。


作为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正循着这条平民路线阔步前行。


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正成为热门“打卡”地,北京汽车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等小众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有看头、有玩头的类博物馆也吸引着更多人从围观到体验,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据了解,北京今年将发布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致力到2035年将北京打造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那时,北京将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


近年来,数字化重塑着博物馆的形态。北京致力于数字博物馆、智慧文博建设,上线“数字中轴”“北京博物馆云”等微信小程序,做好“北京文博”等公众视频号推介,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让更多人不出家门口就能云上观展。


博物馆数量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类型亦呈现多样化态势,逛博物馆的方式也越来越便利,这是博物馆在“自降门槛”,是扫径迎客该有的样子,也是博物馆之城的魅力所在。


既要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也要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地域特色博物馆,这样,博物馆才能成为城市多样化公共服务空间的一部分,也能让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建立与博物馆的多元链接。


这份链接背后,意味着人们“逛博物馆”心态的变化。它不再是生活中一份庄重的仪式,更像日常随性而为的闲暇之举。如此,博物馆之城就有了丰满的意蕴,从而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贾宁

相关推荐
开颅手术实证、再现取水场景,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今起开放
北京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上线,每一条都不按套路出牌
娱乐
嗨,大人们,能不能放下你的手机?
文化
父与子,旧乡与新生
文化
歌声刺破封锁线: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时事
“五一”即将来临,北京海淀推出五大主题板块、17项特色活动
北京
我和我的学科 | 杨敏:社会学塑造了啥?毕业生的故事
文化
重读雷蒙·阿隆:找回在理性与情感之间,那个继续思考的自己
文化
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学文已经毫无用处了吗?
新京号
我和我的学科 | 马亮:管理学,探求众人之事与公共议题的奥妙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