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3年度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40个 | 荣成上榜,全国八个、山东省唯一获奖代表现场经验交流了些啥
荣成融媒
2023-05-16 21:18
进入荣成融媒阅读更多内容

5月11日,“信用承诺实践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全国现场会在宁波召开。会上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40个、全国信用承诺特色案例20个,其中,《荣成市:用信用构建善治乡村》喜获2023年度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荣成市还作为全国八个、山东省唯一的获奖代表在会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信用承诺实践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全国现场会由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协办,旨在聚焦信用承诺制在行政监管、审批服务、惠民便企、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总结提炼地方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典型做法及优秀案例,进一步创新和加强信用承诺制应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次案例征集评选分为优秀案例和特色案例两个层面。经权威评审,荣成市参评案例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8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优秀案例。

 

 

案例特色或亮点:

 

荣成市创新乡村治理的信用承诺“五步工作法”,将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构建起了“党建引领、信用支撑、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机制。

 

 

案例内容:

 

一、引子

 

“丢了一把瓜子壳”,违反了自己签订的《信用承诺书》,换来一次检讨,旧事重提,刘先生有点不好意思。

 

刘先生家住山东省荣成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2018年9月,他在街上随手扔了瓜子壳,被村里的环卫志愿者撞见。按照他自己之前签订的《信用承诺书》和《东岛刘家村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刘先生要在村信用议事会上进行检讨,同时被扣除十个村级积分。

 

2012年,荣成在山东省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于2017年底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社会信用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乡村,评选先进、享受奖励,都与个人信用状况密切相关。守信者得“甜头”,失信者有“痛感”。

 

以前承诺想遵守就遵守,不遵守也没人管。现在开展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个人签订的承诺书不再是一张白纸。

 

收到《信用告知书》后,刘先生主动作了检讨,保证以后不再乱扔杂物,村里砌水沟、修山道,都能看见他忙前忙后的身影。年底一算,刘先生不仅挣回了被扣的分,还超出基准线20分。“当上了‘诚信之星’,开大会、挂红花,获得200元奖励,看闭路电视、机械耕田全免费。”从怀里掏出荣誉证书,刘先生像捧了个宝。

 

信用的种子不仅仅在刘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荣成,信用体系建设已延伸至全市778个乡村,成为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有力抓手。

 

 

 

二、实施动因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依据,由于缺乏抓手,久而久之,村规民约成了摆设,乡村乱搭乱建等违规现象频频发生,乡村治理亟待有效的破解手段。

 

在实践中,荣成市发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信用承诺就是对人“正身立规”,信用建设抓好了,农村规矩意识也就树起来了。

 

 

为此,荣成市自2015年起将信用建设引入乡村治理,坚持务实管用,对农村原有的治理资源进行嫁接改造,让信用立足农村、扎根农村、适应农村,用“信用承诺”最小成本撬动“乡村善治”最大治理效应。

 

 

三、创新信用承诺“五步工作法”

 

在推行乡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荣成市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总结,创新乡村治理的信用承诺“五步工作法”,构建起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

 

第一步,编诺。承诺书内容广泛征求民意,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体现村民自治和民主集中制。承诺书本着简便明了的原则,除了罗列村民应该遵守的规定,还明确了相应的量化赋分。

 

第二步,承诺。各村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宣传引导,让信用承诺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党员带头签订信用承诺书,并带动村民自愿签订,签订率达到97%以上。

 

 

第三步,示诺。承诺书采取村公开栏、微信群公开等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让承诺成为规范和约束村民的“篱笆墙”,实现“信治+自治”的融合赋能。

 

 

第四步,践诺。全市778个村都建立信用议事会,配备2811名采集员,按照“采集—整理—议事—公示—应用”的程序,客观公正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谁干了好事、谁违反信用承诺,第一时间让全村人都知道,形成倒逼机制。

 

 

第五步,兑诺。就是建立信用奖惩机制,荣成市设立市镇村三级信用基金3000万元,变平均分配为多劳多得,每季度举行一次大张旗鼓的发放仪式,年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开设只对守信群众服务的信用超市,扩大信用影响力。用这些方式,真正让信用承诺在乡村站住了脚。

 

 

四、工作成效

 

从实践看,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乡村信用建设确实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一)信用让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通过信用承诺,把党员干部“德能勤绩廉”都管了起来,使党员干部更加积极地追求道德高线。近两年,83名党员干部因违反承诺受到诫勉谈话和免职处理,“干则有为”成为农村干部的新风尚。

 

(二)信用让农村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每个村的信用管理办法,就是新时代的村规民约,大家的规矩,大家一起定、一起管、一起守,激发了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凡是涉及村里的大事小情,大家都会抱团出力。农村的违诺失信信息占比由10%下降到不足0.1%,社会矛盾纠纷下降了22.8%,社会治安发案率下降了84%,群众满意度提升到96%以上,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三)信用让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荣成市始终坚持“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志愿+信用’就向哪里延伸”,有效解决了农村由“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情感淡化、矛盾上升问题。乡村志愿者人数从2017年的不足5000人,发展到现在超过20万人,村村都有志愿队、户户都有志愿者;还建设了专门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饭的“暖心食堂”521个,信用服务社等应用场景1726个。

 

 

五、社会影响

 

荣成市立足“信用荣成”的良好基础,用信用承诺“穿针引线”,围绕“人”来展开农村信用建设,从一开始的树正气,到后来的带风气,再到现在的聚人气,在“立诺→践诺→兑诺”的历程中,创新“信用+”模式,为农村各项工作开展注入了强劲的“信用芯”。

 

特别是信用承诺围绕“群众言行怎么规范”“怎么激励引导群众”“如何深化文明实践”“如何拓展治理效能”四个方面开展探索,形成了有制度、有奖惩、有应用、有考核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激发了群众自治热情,厚植了乡村治理底气,构建起了“党建引领、信用支撑、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机制。荣成市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样本。

 

 

1

 

-END-

 

签审:王妮娟

 

审核:于怡萱

 

校对:于芳 王雨晨

 

编辑:邵楠

 

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信用荣成”微信公众号

 

文中部分图片为资料片

 

来源:荣成融媒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