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预计到2025年,北京亦庄将形成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李木易 编辑 樊一婧
2023-05-12 14:29
通过多年来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和企业升级,北京亦庄目前共拥有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智能工厂里不见人来人往,一台台智能设备“上岗”,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全方位的绿色制造,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和优化……在北京经开区,一大批与众不同的智慧厂房、绿色企业应运而生。

 

5月11日,记者从北京经开区获悉,预计到2025年,北京亦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总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此外,通过多年来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和企业升级,北京亦庄目前共拥有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5月11日,北京昭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多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诞生北京经开区


一秒钟下线一部智能手机的小米智能工厂,凝胶贴膏剂年产能达1.5亿贴、片剂达7亿片和脂微球注射剂达8000万支的泰德制药智能工厂。近年来,一批世界级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在北京经开区诞生。


智能工厂与传统厂房有着明显不同。以小米亦庄工厂为例,工厂里没有人来人往,一台台智能设备成了主力。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一部手机从无到有的200多道工序大多依靠智能设备自动化完成,检测、主板加工、预组装、整机测试等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无人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60%以上。


和利时电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制造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10%。同时,这一智能制造经验已广泛应用于全国50余家企业、100多个工厂。

 

根据2022年度北京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公示名单,北京亦庄上榜15个数字化车间和16个智能工厂,其数量均排名第一。


北京亦庄不仅是智能制造工厂的集中产生地,还是中国智能制造标准的诞生地。数据显示,在已发布的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中,有三分之一诞生在这里。此外,北京经开区智能制造已形成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格局。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一批“智能+”样板,引领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预计到2025年,北京亦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总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年初,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地基工程,目前已逐步转入结构施工阶段。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起,北京亦庄陆续引进联合燃料电池和华丰燃料电池,打开燃料电池系统自主研发和推广的大门。后来又引进新研氢能总部入驻,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重卡级氢能电池,填补了行业空白。“如今,北京亦庄已覆盖氢能产业的制、储、运、加、用、研等全产业链。”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来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和企业升级,北京亦庄目前共拥有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国家级绿色工厂覆盖了北京亦庄四大主导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多点开花。”该负责人说,北京经开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领域,打造了一条绿色供应链。


5月11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完成地基工程,已逐步转入结构施工阶段。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绿色发展资金累计支持环保等项目596个


绿色工厂、园区的出现也得益于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北京亦庄推出“绿色发展资金”,推动企业节能降碳,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光伏等新技术应用,创建碳中和示范园区。截至目前,该绿色发展资金累计支持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等项目596个,支持资金3.33亿元,带动企业环保投资16.62亿元,节能5871.5吨标准煤。


除了资金支撑,基础保障也十分重要。“我们已累计生产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1.4亿吨,占开发区总供水量约三分之一,相当于70个昆明湖。”运营着经开再生水厂等多座水厂的北京亦庄环境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再生水厂使用双膜法(微滤+反渗透)等多种水处理工艺,区域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5月11日,北京亦庄环境科技集团再生水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北京经开区汇聚了一大批智能制造工厂、绿色工厂,同时正聚焦高端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个月前,国际显示技术年度盛会ICDT2023大会上,来自北京亦庄的企业集创北方包揽了CDIA“年度最佳创新显示组件奖”金、银、铜奖。


在显示芯片领域,这家只成立了15年的公司名气不小,该公司在显示芯片的多个细分领域均位列全球或中国大陆厂商第一名。“实现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技术积累在支撑。”集创北方有关负责人介绍,约60%的员工为研发人员,已授权专利超1000项,其中约80%为发明专利,境外专利占比超50%。


5月11日,集创北方展厅展出的智能眼镜。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北京亦昭生物医药中试研发生产基地的恒温车间里,一个个细胞正在“成长”,待培养到一定规模时,蛋白将被提取出来制成各种生物药剂。该基地负责人介绍,预计全部达产后,将具备十万升规模的生产能力,成为北京生产能力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CDMO)服务基地。


据介绍,近年来,北京亦庄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现96项关键技术突破。2022年,瞄准高精尖的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95%。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李木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加强经验分享和复制推广,市场监管总局公布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
时事
省级规划!芜湖重点培育
新京号
先行先试成果丰硕 开放发展活力尽显—北京自贸试验区迈上高水平发展新台阶
北京
全国首个地方6G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政策落地北京亦庄
北京
事关就业!福建省委、省政府发文
新京号
赛博格构建重载机器人生态产业链 或将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企业资讯
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北京
经济日报报道!提到雄安…
新京号
智裳潮汐:2025中国时尚大会的产业共振
企业资讯
烟台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九)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