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闫鹏:中国森林防灭火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北京森林消防
2023-05-10 22:23
进入北京森林消防阅读更多内容

此文刊登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年01期,作者:闫鹏,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马玉春,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二级专员;通信作者:赵彦飞,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作战训练处副处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使全党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森林防灭火事业的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改革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当代中国的森林火灾风险。本研究主要将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发展历程,二是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取得的成效。

 

1 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发展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之后,经历了时起时伏、不断认识、不断提高、接受教训、再认识、再提高的反复过程。总体上经历了3个大的阶段。

 

1.1 起步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万多起,受害森林面积150多万h㎡,森林火灾受害率约为13.8%。党和国家开始关注森林保护和防火问题。在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组建武装护林部队的基础上,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辽东等地建立人民武装护林队,主要任务是组织群众护林防火,并配合公安、武装部门清除林内坏人,以巩固林区治安,保障森林安全。这是国家森林消防队伍的前身,也是新中国最早的森林防火部门。可以说,国家森林消防队伍是中国森林防火管理机构的起点和源头。

 

林业部护林防火办公室于1957年1月成立,主管全国护林防火业务工作,地方各级护林防火组织也开始逐步建立。1961年1月29日,中苏签订的《关于护林防火联防协定》中规定了双方联防区,为做好联防联救,建立护林防火联络站(共8处),同时为阻隔双方火灾蔓延,中方还在边境线内开设了宽为60~100m、长为2100km以上的防火隔离带。1963年5月,国务院颁布《森林保护条例》,从法规上对森林防火工作作了明确。196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实施《关于大小兴安岭林区护林防火设施建设规划方案》。方案中提出在森林火险大的偏远林区,修筑防火公路4000km,瞭望台67座,地面防火站18处。工程范围南起嫩江北至漠河,其中包括纵贯大兴安岭林区700余km的嫩漠防火公路,同时购置了一大批防灭火机具和通讯设备。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地方护林防火组织机构处于瘫痪状态。重点林区内初期兴建的护林防火设施停建,行之有效的护林防火制度受到批判。尽管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对森林防火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1967年4月,周恩来总理关于中苏边境地区护林防火工作发布指示要求“中苏边境发生火灾,要立即出部队或飞机,及时扑灭,越快越好,打早、打小、打了。”如今的“打早、打小、打了”的灭火原则就来源于此。这6个字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地概况了森林灭火原则。1974年,周总理指示:“森林起火是每年的大事,宜把防火设施、通讯和灭火装备列入计划。”但受大形势影响和制约,这个时期森林火灾十分严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森林防火工作开始恢复生机,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主要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从法律上对森林防火做出了原则规定。另一个是风力灭火机的发明,改变了以往依靠树枝条扑火的方式,开启了机械风力灭火的时代,这是中国森林灭火装备的突破性发展。风力灭火机可以说是中国森林灭火的“神器”,由东北伊春林区一名老伐木工人郭跃增在1979年最先提出,经实践检验后同年提请西北林机厂进行了设计制造,并于1981年小批试生产,开始在森林灭火中试用,在扑救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后的40多年,它一直是中国森林灭火的主战装备之一。

 

这个时期,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实行的是“以群防群护为主、群众与专业护林相结合”的模式,森林防灭火的专业力量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建立的武装护林队,经历了职业制(1948—1978年)、职业制与义务兵役制并存(1978—1987年)两个发展阶段,名称上由武装护林队到护林警察,再到森林警察、武装森林警察部队,规模由组建初期的几百人发展到3000多人。同时,中国于1952年开始森林航空消防工作,初期主要以林火监测为重点,使用数量极为有限的固定翼飞机巡护,侦察森林火情火灾,并进行空中巡逻报警。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先后开展直升机机降灭火、飞机伞降灭火、飞机喷洒化学灭火剂灭火,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后来伞降灭火被取消,化学灭火剂的实际应用范围也始终很小。

 

1.2 转折快速发展阶段(1987—2018年)

 

1987年“5·6”大火酿成惨痛历史悲剧,暴露出中国森林防火的诸多问题,包括宣传教育、火源管控、依法治火、专业力量、组织指挥和部门协调等方面。1987年7月18日,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成立,并于一年后更名为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总指挥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同时,国务院颁布实施《森林防火条例》,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森林防火行政法规,为推进依法治火奠定了基础。随后,全国30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设置了专门办事机关,地市级、县级政府也逐步建立森林防火管理机构,国家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经济建设“八五”“九五”计划,风力灭火机逐渐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森林灭火机具和专业队伍主战装备之一(到1993年初,全国达到约3万台),有关部门根据全国森林火灾统计调研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中国林火的特点规律,森林防灭火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展开,并确立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和“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原则,森林防火工作得到了有力加强。

 

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被撤销。此后,森林防火组织体系逐步弱化,弊端逐渐凸显,全国森林火情出现严重反弹,重特大森林火灾接连不断,特别是内蒙古与黑龙江在2006年连续发生的3起特大雷击林火,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5月29日发出通知,为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完善预防和扑救林火的组织指挥体系,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从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建立并健全了组织管理和责任体系以及法规制度和依法治火体系,防火信息化和科技防火体系日趋完善。国家逐年增加森林防火基本建设的投资加强了林火综合防控能力,使得全国范围内森林火灾次数和造成的损失大幅下降。

 

这个时期,中国的森林灭火专业力量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在国家专业力量方面,在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扑救过程中,武装森林警察部队3000多名指战员转战54个火场,扑灭火线1200多km,安全转移群众1万多人,起到了尖兵和突击队的作用。1987年6月17日,关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大火,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报告,其中指出需要有计划地加强之前被忽略的森林警察队伍。在中央政策指导下,武装森林警察部队迅速扩大。经过多次增编组建,到2009年,全部队共有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四川、云南、西藏、甘肃、新疆9个正师级总队和1个旅级机动支队、1个正团级直升机支队,总员额达到2.4万余人、18架直升机,驻防区域由原来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3个省区扩大到14个省(区、市)。在地方专业力量方面,1988年1月,《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了森林扑火工作需要发动群众与专业队伍结合,同时林区所有单位都应建立群众扑火队伍,同时各个林业局、林场必须组织专业扑火队伍。地方森林灭火专业力量建设也步入快车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地方森林专业扑火队伍总数已达到3264支,约11.3万人,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奠定了基础。在航空消防力量方面,1987年“5·6”大火之后,森林航空消防的重点逐步由单纯的空中巡护转向机降、索降、吊桶洒水、机群喷洒化学药剂等直接灭火,主要由原国家林业局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和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组织实施,每年租用数十架飞机、直升机用于森林防火灭火。到2015年,全国森林航空护林覆盖区域增加到19个,形成以北方、南方航空护林总队为统领、以49个航空护林站为骨干的森林航空护林体系,年租用飞机、直升机数量达80架,在历次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改革创新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同时整合了原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原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原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相关职责,并在“三定”方案中对与国家林草局的森林防灭火职责关系进行了界定。具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调整国家指挥协调机构。2018年9月30日,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进一步调整,成为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总指挥为王勇国务委员。这一调整兼顾了森林和草原火灾,统筹了防灭火工作,在契合了防救结合的原则的同时既体现了军警民协同应对的理念,又避免了灾种划分过细的弊端。二是武警森林部队改革转制。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和同时退出现役的公安消防部队一起组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使之成为中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同时,设立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负责领导指挥森林消防队伍,继续担负森林草原防灭火职责使命。三是设置专门火灾防治机构。应急管理部内部设有火灾防治管理司,在指导防灭火工作的同时,统筹以及落实城乡和森林草原火灾的消防规划。中国开启了新时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新局面。

 

为做好改革前后工作衔接,2019年7月29日,韩正副总理主持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体制机制的相关意见,并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签批,进一步完善指挥协调体系,细化部门职责和衔接配合,加强灭火机构队伍建设。根据细化的部门职责,应急管理部门综合指导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工作,组织开展监测预警、火灾扑救及应急救援。林草部门具体负责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工作,继续负责森林草原火情的早期处理。森林公安划归公安部领导后,职能保持不变、“一条不增、一条不减”,业务上接受林草部门指导,继续做好原有森林草原防火相关工作。

 

此次改革以来,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重构,“两个至上”理念进一步树牢,体制制度优势进一步发挥,组织架构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政策进一步明晰,制度性成果进一步定型,火灾综合防控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森林消防队伍加快推进转型强能,全国森林草原火灾主要指标呈显著下降态势,稳控在历史低位水平。2019—2021年森林火灾起数、受害面积、伤亡人数均值同前10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69.1%、61.1%、24.9%。特别是2021年,全国共发生616起森林火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降到千位数以下的首年,实现了森林火灾起数、伤亡人数、受害面积均下降的目标,处于历史的最低位。可以说,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2 中国森林防灭火的成效

 

2019年、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两次“3·30”森林火灾,造成50名灭火人员牺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行业和社会上对中国的森林防灭火模式和发展方向纷纷提出了质疑,更有甚者提出完全依靠飞机灭火的工作思路。电视新闻中可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飞机灭火的场景。那么,中国的林火防控管理工作的成效究竟如何?在国际上到底位于何种水平?完全依靠飞机灭火的路子能不能走通?这些都成了热点问题。对历年森林火灾数据和国内外典型火灾扑救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2.1 从中国森林火灾发生数量变化看林火预防成效

 

自1987年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中国实行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林火防控工作方针,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以预防为重点,这也是由森林火灾的特点所决定的。以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为抓手,以防火宣传教育和火源管理为主线,同时又以地方专业、半专业森林扑火队伍和基层护林人员为基本保障,不断加大防火力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每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由先前的上万次甚至数万次,自1989年开始下降到万次以下,在2003—2005年以及2008年略有反弹后,全国森林火灾起数快速下降,2015年之后基本稳定在每年3000次上下,特别是2020年首次下降到了2000起以下(1153起),2021年又下降到了1000起以下(616起),特别是河北塞罕坝林场已近60年没有发生火灾,吉林省已连续41年无重大以上森林火灾。

 

这里有一组对比数据:以1987年为分水岭,1950—1987年的38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5932起,其中森林火灾超过1万起的年份有25个,约占2/3;1988—2021年的34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6329起,比前38年均值下降了60%,其中森林火灾超过1万起的年份只有5个(分别是:1988年18244起,2003年10463起,2004年13466起,2005年11542起,2008年14144起),约占1/7。而且1987年之后的34年里,中国在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的情况下,森林火灾的发生数量仍然呈总体下降趋势:1988—2007年的20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7626起,2008—2017年的10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5607起,2018年改革后的4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648起(图1)。这是从历史纵向上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森林防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据美国国家跨部门消防中心数据,2022年以来(截至4月中旬),美国已经发生了18550起山火,过火面积约3237km²,远高于美国近10年来的同期平均数据。而中国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管理工作,不断减少森林火灾发生,使每年森林火灾数量稳定保持在历史低位。

 

2.2 从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历史数据看林火扑救效率

 

森林火灾的本质是失去控制的森林燃烧,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线状扩展的特点,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不断向外自由蔓延和扩展,形成规模后,明火作为高温气团,在散射强热辐射的同时通过热对流迅速加热周遭环境气温,范围内可燃物极易被迅速烘干和引燃,火场面积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大,加上随之而来的特殊林火行为,如飞火、火爆、火旋风等,使得火灾的控制变得非常艰难,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因此,中国在经过对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的深刻反思后,坚持把“打早、打小、打了”作为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力求及时将林火消灭在初发阶段、成灾之前。

 

从历史数据看(表1),1950—198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60.54万起,受害森林面积3599.51万h㎡,单起火灾平均受害森林面积59.45h㎡;1988—2021年,34年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1.52万起,受害森林面积218.42万h㎡,单起火灾平均受害森林面积10.15h㎡,单起火灾平均受害森林面积较前38年下降了82.93%。尤其近10年(2012—2021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63万起,受害森林面积13.31万h㎡,单起火灾平均受害森林面积5.04h㎡。单起火灾平均受害森林面积的持续下降,客观反映出中国森林火灾扑救效率大幅提升。

 

 

2.3 从国内外森林大火扑救情况对比看火灾处置能力

 

为了解中国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可以将每年林火发生起数,与林火管理机构完善、装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美国同期数据进行比较。以2001—2020年为例,中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6370起,美国平均每年发生69633起,考虑两国森林面积差异(美国森林面积约为中国森林面积的1.5倍),同比计算,中国单位森林面积年均发生森林火灾数量还不到美国的1/7。

 

横向上,还是把美国作为对比的参照(表2)。由于美国有着世界先进森林灭火技术装备和雄厚林火科研实力基础,对比其同期相关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森林灭火成效水平和国际地位。由于两国林火数据统计项目上的差异(美国统计森林过火面积,不统计受害森林面积),把单起森林火灾平均过火面积作为衡量扑救效率的客观标准。以2011—2020年的10年为例,中国共发生森林火灾3.13万起,过火总面积39.38万h㎡,单起火灾平均过火面积12.57h㎡;美国共发生森林火灾62.75万起,过火总面积3041.69万h㎡,单起火灾平均过火面积48.48h㎡。由此可见,中国森林火灾的处置效率要明显高于美国。

 

 

扑救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难题。纵观近几年来发生过的震惊世界的特大森林火灾,发达国家在森林大火面前,即使拥有强大空地消防力量,往往也束手无策,只能任由林火肆虐山林及周边村镇,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财产以及资源和生态方面的损失。接下来,通过对比近年国内外典型的森林大火的扑救和损失情况,分析在火灾处置能力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1)2017年加拿大西部卑诗省的森林大火。自4月持续至9月,烧毁超过100万h㎡的森林,创下了当地的历史记录,曾引起5万人紧急疏散,导致超过3000人流离失所。政府为灭火花费超过4亿加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

 

2)2017年葡萄牙中部大佩德罗冈地区森林火灾[6-7]。6月17日发生,至22日熄灭,造成64人死亡,204人受伤,2.6万h㎡森林被烧毁,成为葡萄牙近年来造成伤亡最大、4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起林火,共有2400多名消防员、825辆消防车和24架飞机参与灭火。

 

3)2017年发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北部的森林大火。10月8日起火,持续燃烧11天,造成至少42人死亡、逾7000栋房屋和商业建筑被烧毁,约10万人紧急撤离。总过火面积超过777km²(7.77万h㎡),相当于整个纽约市的面积,数千名消防员投入救火。

 

4)2018年美国加州北部地区坎普森林大火。这场加州上百年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的过火面积达6.2万h㎡,导致至少85人死亡,并毁坏近1.9万幢建筑。虽然派出超万名专业消防员以及大量先进装备,但火势仍得不到控制并持续燃烧了两个星期,最后靠一场暴雨浇灭。

 

5)2019—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2019年9月6日,南威尔士州北部地区发生火灾,由于初期控制不力,加上持续高温、干旱、大风,9月以后火势失去控制并快速蔓延。截至2020年1月14日,澳大利亚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估计为1860万h㎡,5900多栋建筑被烧毁,34人遇难,死于火灾的动物超过10亿只,一些濒危物种可能已经灭绝,空气质量已经下降到危险等级。2019年底美国宇航局公布数据显示,这次火灾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已超过3亿t。澳大利亚2019—2020年森林火灾所暴露的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演化上升成为国家灾难,引发国际社会深切关注。

 

6)2019年亚马逊地区森林大火[11]。持续燃烧超过40天,过火面积超过100万h㎡,玻利维亚有上千户家庭受灾。由于这场大火持续时间较长,燃烧面积巨大,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不仅如此,这场火灾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对当地甚至全球的气候都产生较大影响。

 

7)2020年美国加州森林大火2。9月4日晚,加州塞拉利昂国家森林发生火灾,火势迅速扩大。至9月18日,当地有超过20处大规模山火,约有129.5万h㎡的土地被大火吞噬,约1.5万名消防员参与灭火行动。截止到10月4日,根据美国国家机构协调中心的数据以及美国加州林业与消防局通报,山火烧毁了加利福尼亚州近1.6万km²(160万h㎡)的土地,造成了31人死亡,大火摧毁了8200多所建筑物,造成53000多人失去原有住所。

 

中国同期发生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主要有: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5·2”、呼伦贝尔那吉林场“5·17”两起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15万h㎡和8400h㎡,共造成6人烧伤,分别投入9000多人、12架飞机,在3天之内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自然保护区“6·1”森林火灾,过火面积5100h㎡,投入3600多人、34架飞机,于6月6日成功扑灭。2019年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造成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人员牺牲,过火面积约20h㎡,是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后致人死亡最多的森林火灾。2020年四川西昌“3·30”森林火灾致19名地方专业扑火队员牺牲、3人受伤,过火总面积3047h㎡,受害森林面积791.6h㎡,直接经济损失9731.12万元,投入5627人、6架直升机,于4月2日扑灭。

 

2.4 航空力量和地面力量结合保证中国火灾扑救处置快速高效

 

相较于国外森林大火动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公顷的过火面积、十几天甚至数月的持续时间、成千上万被烧毁的建筑、数万人流离失所、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死亡和二氧化碳释放量,中国特大森林火灾的规模和损失均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中国在森林火灾特别是重特大火灾的处置上更为科学高效。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那么多消防飞机,为什么还会酿成那么多惨重的灾难性森林火灾呢?为什么我们的森林灭火反而更为有效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森林灭火制胜机理的问题。森林灭火特别是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条主线就是时间效率,全程围绕科学高效灭火组织实施;一条底线就是确保安全,积极稳妥行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包括灭火人员自身的安全;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打早、打小、打了”,也是灭火制胜关键所在。打早是前提,就是在林火发生的初始阶段做到早发现、早到位、早扑救,因为这时的火场往往面积小、火势弱,相对容易控制,将其及时消灭,就能有效防止酿成大灾。“打小”是关键,就是要抓住火势弱小的有利时机进行扑打。“打小”不能局限于火灾初发阶段,即使在火灾形成一定规模甚至发展为重特大火灾时,也存在相对“小”的情况,即火势弱小的时段和地段。灭火行动中要善于抓这样的有利战机,既可以提高灭火效率,又可以保证灭火人员安全。当火势发展迅猛,不具备“打小”的条件时,决不能强拼硬上,一方面要避其锋芒、伺机而动,另一方面可采取直升机洒水、固定翼飞机喷洒灭火剂、人工增雨作业等手段压制火头、降低火势,将不可打之火转化为可打之火、高危之火转化为相对安全之火,火势变缓减弱时再进行扑打。“打了”是目标,就是要实现彻底熄灭。森林灭火的所有工作,本质上都是围绕一个“了”字进行,既是最终目标,也是根本要求。中国在森林火灾明火熄灭后,都会组织一定力量对火场余火、暗火进行彻底清理,达到“三无”后再视情看守1~3天才能撤离,以确保彻底性。放眼当今世界范围,除极少数火灾自然熄灭外,绝大多数森林火灾要想彻底熄灭,最终都得靠地面人工来实现,这也是世界森林消防行业的共识,区别在于谁能更好地把人员组织起来对火场进行彻底清理,消除隐患,保证不复燃。比如,利用飞机灭火,从技术层面讲,不论是固定翼飞机喷洒灭火剂,还是直升机洒水,都无法做到每次喷洒区域在火场上是无缝衔接的,更无法保证火线彻底熄灭,如果没有地面力量及时跟进扑救清理,那么喷洒区域留有空当的地方一旦还有明火,或者暗火复燃,就会形成新的火线,继续燃烧蔓延。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扑救森林大火中,虽然投入大量消防飞机,但由于空中喷洒作业后缺少地面人员跟进清理看守,没有做到“打了”,往往死灰复燃,大火持续燃烧,最终酿成灾难。就连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也意识到,控制山火的关键仍然是荒野消防员。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消防飞机等先进装备在森林灭火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航空输送人员,可以快速到达火场,实施航空喷洒作业能够有效压制火头、大大降低林火强度,减少人与高强度火直接接触和对抗,灭火人员的安全系数也会大大提高。比如,美国利用波音747飞机改装的森林灭火飞机,一次能装70t灭火剂,是世界上最大的灭火飞行器,能一次性喷洒宽45m、长5000m的灭火带。从战略战役层面讲,无论是消防飞机还是其他先进装备,在火场上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给地面人员上到一线实施灭火作业,彻底消灭明火、清除烟点创造条件。因此,森林灭火完全依靠飞机是不行的,就目前全球范围而言,“飞机+消防员”的空地协同灭火模式才是最为有效的。

 

3 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森林防灭火工作经历了时起时伏、不断认识、不断提高、接受教训、再认识、再提高的反复过程。经过70余年的发展改革,当前中国森林防灭火行业在预防管理、责任分工与落实、应急扑救、保障建设方面已形成完整并高度实用的工作体系。这种管理模式和理念,不能因为完全有别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遭受质疑,反而应从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树立模式自信,我们的模式和理念,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非常科学高效的,是值得向世界推广的。抓防灭火能力建设,应该始终针对中国国情、独特模式和实际需求来统筹规划,避免盲目跟从。

 

CHINA FIRE AND RESCUE

 

主     管|机动支队

 

主     办|机动支队政治部教育宣传处

 

值班编辑|刘珈序

 

编     辑|范青影、辛纪松

 

审     核|刘燕辰

 

投稿信箱:slxfjdzd001@vip.163.com


 

来源:北京森林消防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所有人!划重点, 这些与你息息相关
新京号
电褥子故障引发火灾,海淀消防3分钟破门救出八旬老人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