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是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的首次亮相。
中央财经委会议一般会涉及“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经济问题”的顶层设计,因此会议精神对理解经济发展方针方略及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次会议上,主题是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新中国一穷二白,几乎全是白手起家进行建设,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比较缺乏。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懈努力,也攻克了一些重大难题,研制出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总体而言,经济、产业与技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经济水平还处在较为初级阶段时,技术突破的支撑力还是比较弱,产业创新和进一步优化及规模化的能力也必然受限。比如载人航天工程,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立项,但后来被暂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每个高精尖科技的突破及其牵涉的产业链条而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显然需要更多的经济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随着中国打开国门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奇迹”的飞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产业的新一阶段发展。这一阶段,产业是从以代工、模仿为主开始逐渐积累和升级的。在初期,产业及商品的低附加值特征比较明显,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进入21世纪,中国入世,经济腾飞的迹象愈加明显,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及苗头也初露端倪,但总体认识度和时机还不太成熟,国产大飞机、国产汽车项目都经历了几次往复,国产品牌和产业该走向何处,是应该继续“借鉴”,还是要自成一体,是当时产业界和社会讨论颇为激烈的话题。这一阶段,经济先行,技术是在被推动。
第三个阶段是近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一方面,经济积累上具备了一定基础,对于技术创新有了更多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产业升级要求迫切。经济和技术的关系地位也发生了一点微妙变化。过去,是经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当前,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下一步国家竞争的核心要素。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十年来取得诸多成就,既是国力增强带来的“结果”,也是为下一步国际竞争和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更好地看到这种关系。当全球的经济发展不断转换新“赛道”,科技创新支持经济进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性必然趋势和需要。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波谲云诡,也显现着三方面的气象。
气象之一是经济金融化的不良结果还在发酵。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对于经济过度金融化进行了一轮深刻反思,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也进行了“查漏补缺”。尽管如此,习惯了低利率的各国仍然长期保持着极低的利率水平。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经济迎来了一轮“停摆”,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则开启了货币财政大放水,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让世界进入了负利率和零利率时代。当年,尽管除了中国以外的主要经济体都呈现出经济负增长,但美国股市却大涨,大宗商品市场也大涨,随即而来的是全球40年来的最高通胀难以消退。现在美国已经在一年内实现了史上最陡峭加息,通胀未达目标而金融业风险点频频出现,数个颇有影响力的银行倒闭。这也提醒着我们,经济脱实向虚的危险性。
气象之二是政治圈子化。近年来,全球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浪潮迭起,一些国家热衷于“划分阵营”“搞小圈子”,在纷繁芜杂千头万绪的国际关系里制造和酝酿冲突。地缘政治冲突也发生一些激烈变化。加上疫情三年间,各个国家防疫政策不能有效统一沟通协调,产生了许多鸿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一度支离破碎无法贯通,对一些国家的通胀更是雪上加霜。这种形势下,多国本应加强合作降低成本,一些国家却进一步竖立高墙频频制裁,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人为割裂。这种形势,给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警醒和思考。
气象三是万物智能化。随着互联网科技成为万物联网的新时代生态,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在多年后开始了越来越快的级数性突破。尽管一些人所担忧的“人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和打败”或并不是事实,但机器的学习能力将会进一步改变经济和社会的底层场景及逻辑,职位也许并不一定会减少,但必然发生转移,社会并不会消失,但必然会有结构上的深刻变化。对于在互联网蓬勃发展时代有不少“弯道超车”的企业而言,也需要未雨绸缪。
针对我国当前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此次会议也给出了发展方向,对于适应现阶段的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对于全球经济金融化带来的弊病,会议强调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特别提示“防止脱实向虚”。对于世界出现的政治“圈子化”“割裂化”趋势,会议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征是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即发展与安全的并行,“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既要在基础研究上有突破,保证先进性,防止技术上的“卡脖子”,又要在全产业链生产上进一步加强,保证完整性,防止产业链上的“卡脖子”。对于智能化趋势,会议表明,我国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极为重视,“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表述中,“智能化”为首。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既是历史潮流所趋,是必然之意,也面临时代背景下的重重阻力,并不会轻易完成。从未来看,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也会迎来新一波政策利好和发展机会。同时,安全考量如何与效率平衡,无论是在金融与实体、创新与监管上,还是在新旧产业、三产等的结构上,或是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全球市场割裂上,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加精细的举措。此次会议已经清晰地指明了方向。
文/万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