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习近平回信的科技小院学生:以青春之火书写振兴辉煌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3-05-03 21:46
我们深知建设农业强国任重道远,以我青春星星之火,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

5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收到回信后,科技小院的学生欢欣鼓舞,学生们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嘱托,以青年的热情,在田埂上书写青春故事。

 

3月23日,在云南古生村,张福锁和在村里科技小院常住的老师、学生以及村里的农户,一起下地检查油菜长势。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习近平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前,该校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表达了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坚定决心。

 

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乡野中去

     

科技小院的创始,起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一次尝试。张福锁告诉记者,在2008年,他的团队逐渐成熟,每年发一百多篇英文文章,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但他一直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一直在想,我们发这么多英文论文,农民能看懂吗?能用上吗?所以当时就想,我们应该到农村去,看看我们的技术和成果,是不是真的对农民有用。”

 

其实,到乡村去,一直都是中国农学家们的传统。张福锁介绍,他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也有这样的传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老一辈的学者如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等,就在河北曲周进行改土治碱的黄淮海大会战,常年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了黄淮海大开发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其实是继承了前辈的事业、沿着前辈的路继续前行。我们的第一个小院,也是建立在前辈们曾经奋战过的河北曲周。”张福锁说。

 

在得知习近平给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后,张福锁说,“特别振奋,特别受鼓舞。回信中提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我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我们的科技小院,在培养学生甚至是老师方面,确实做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读了回信之后,我们更有干劲儿了,我们将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理念,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不断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加大爱农兴农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力度,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带去科技到全面改变乡村

 

据了解,“科技小院”的名字,并非中国农大师生取的,而是农民取的。张福锁说,“2009年,我们在河北曲周的一个村里,租了一个农民闲置的小院,住在小院里,给农民推广技术,农民有问题也来找我们。慢慢地,小院成了村里的一个活动中心,农民也开始认可我们了。有一回,一个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不如就叫科技小院,科技小院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从2009年至今,十五年中,科技小院的模式逐渐成熟,并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升级。张福锁介绍,最开始,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帮助小农户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设立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原则,主要帮扶小农户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这是小院1.0版。脱贫攻坚中,小院增加了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助推产业兴农,升级到了2.0版。乡村振兴时代,接续和升级脱贫攻坚中的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3.0版。“如今,我们希望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去全面改变乡村,不仅改变乡村的生产,也改变乡村的生活,改变乡村的人,这个可以成为3.0+。”张福锁说。

 

据介绍,2022年,科技小院在云南大理和河北曲周,分别开启了“农业绿色高值发展”和“绿色吨半粮田”的大会战,在云南大理,科技小院致力于破解洱海治理难题的同时,帮助农民提升收入,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以粮食增产、肥水高效、绿色低碳为核心,探索大平原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转型的“曲周模式”。

 

在田野中展现青春风采

 

十五年来,众多农学学子走进科技小院,他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乡村和田野中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据介绍,至2021年,科技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680余人,670人次获得国家、地方、企业和学校颁发的奖励、荣誉,其中2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国际奖励、7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5人获学校“五四青年标兵”称号。同时,在科技小院中,师生们撰写了技术专著十多部,发表了期刊论文四百多篇,两篇登上了《自然》杂志。

 

正在北京市平谷区一间科技小院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杨茜表示,“在回信中对我们科技小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22级草学硕士研究生蒲征,这几天正在进行现蕾期的紫花苜蓿田间调查,他说,“总书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嘱托让我们精神振奋。我们深知建设农业强国任重道远,正需‘笃行致远,小草大业’的精神,以我青春星星之火,投入到碧草蓝天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明阳表示,“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关心,我有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让我感到无比光荣。2022年,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云南大理,开启了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协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让我坚定信念,未来将继续在洱海的田埂上书写青春的传奇,守住苍山碧绿洱海清波。”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薛京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中国农业大学李明: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乡村
“90后”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选择扎根基层后,职务已明确
政事儿
五四青年节,国家领导都去哪儿?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