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长光卫星党委书记贾宏光:降低星座运营成本,技术创新是关键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2023-04-28 17:25
卫星组网为何是必然趋势?卫星轨道资源先到先得,怎么解决“星多箭少”的问题?商业航天企业又要如何面临运营成本较高、业务规模不足等情况?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也是东北地区首家、吉林省唯一一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傲人的不仅是排在榜首的市值,它还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如今,我国商业航天正“昂首向前”,卫星、火箭制造及运营服务等市场前景进一步拓展。卫星组网为何是必然趋势?卫星轨道资源先到先得,怎么解决“星多箭少”的问题?商业航天企业又要如何面临运营成本较高、业务规模不足等情况?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

 

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受访者供图


降低发射成本,提高产能和发射频次将扭转“星多箭少”现状

 

新京报:就目前来看,以后单个卫星发射并单独发挥作用的情况是不是越来越少,而卫星发射上去后组网的情况越来越多?

 

贾宏光:目前无论是在“通导遥”三大类应用卫星中的哪一类,卫星组网都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卫星组网可以提高卫星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实现卫星系统的全球覆盖和无缝衔接,以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应用服务。例如,我国在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加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另一方面,卫星组网也可以降低卫星系统的成本。通过组网,可以实现卫星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卫星系统的效益和经济性。

 

新京报:按照国际原则,卫星轨道资源先到先得。目前,各国已开启低轨卫星竞赛。针对我国出现的“星多箭少”这一情况,你怎么看?它会影响目前我国商业航天的市场体系吗?

 

贾宏光:当今世界上,卫星轨道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了各国航天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我国出现的“星多箭少”这一情况,我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国商业航天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虽然目前“星多箭少”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商业火箭的发射成本逐渐降低、火箭产能和发射频次逐渐提高,这一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其次,卫星轨道资源的争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在国际上进行合作协商。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流,这将为我国在卫星轨道资源的竞争中提供更多机会和优势。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在卫星轨道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我认为,面对“星多箭少”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加强合作与创新,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市场需求决定应用场景,可开发专属遥感卫星服务

 

新京报:作为一家纯粹做遥感卫星的商业航天企业,长光卫星商业化程度遥遥领先。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你认为聚焦遥感卫星有哪些潜力?将会拓展哪些应用场景?

 

贾宏光:作为专注遥感卫星的企业,要理解遥感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因此遥感卫星的潜力十分巨大。

 

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例,“吉林一号”卫星遥感信息可以为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先后为10余个国家/地区的数百家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将变得更加高效、精准。

 

此外,拓展应用场景方面主要还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制,也可以开发专属遥感卫星服务。为了让遥感信息更全面系统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依托长光卫星的优势与资源,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引、挖掘、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并通过借助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科技领域青年投身航天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环境,进一步丰富遥感卫星的应用场景,促进航天领域高质高效发展。

 

新京报:2015年10月,长光卫星研发的“吉林一号”首组四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商业高分遥感卫星的先河。目前,“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发挥哪些作用?

 

贾宏光:“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目前拥有72颗在轨遥感卫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3-2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2次、全国一年覆盖6次的能力,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林业领域,可应用于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调查与监管、森林火灾应急监测等;在环保领域,可应用于城市裸土扬尘源监测、非正规垃圾点监测、秸秆离田及违规烧除监测、城市黑臭水体监测等;在自然资源领域,可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矿山违法开采、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湿地资源变化监测等;在经济领域,可应用于工程施工形象进度及实物量监测,原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数据预测,利用夜光数据进行城市区域经济分析等。

 

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资源和支持,达到资源共享

 

新京报:作为商业航天企业,如何解决设备折旧、运营成本较高、业务规模不足等问题?

 

贾宏光:从长光卫星的经验来看,首先,我们加强技术研发,利用新技术来逐步降低卫星的研发制造成本。同时不断优化卫星系统设计,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降低卫星故障率和维护成本。此外,加强对卫星系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制造领域,我们经历了三次技术飞跃,在卫星性能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单星的研发成本从千万级成功降到了百万级,截至目前,第三代卫星的研发成本已降到了初代卫星的十分之一。

 

在星座运管方面,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长光卫星已经攻克了超大规模星座智能运管技术,形成了以“视频星惯性空间观测、标定与任务规划技术”及“低轨光学遥感卫星自主测运控技术”为代表的卫星运管技术体系,成功降低了星座运营成本,提升了多星任务统筹与规划能力。总体而言,技术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

 

我认为,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实际上,我们也在时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卫星数据共享、卫星数据服务等,拓展业务渠道,提高收入规模,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推广中国商业航天技术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今年“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卫星将达138颗

 

新京报:下一步,长光卫星还有哪些计划?

 

贾宏光:首先,公司未来将以安装一个全球无死角、全天时、全天候的太空监测网为目标,持续投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预计2023年底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任意点10分钟的重访能力;2025年底前实现300颗卫星在轨,具备全球覆盖能力。

 

此外,进一步拓展高分辨红外、高光谱、SAR等多种观测手段,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遥感数据产品。还要加快构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依托航天信息产业园,逐步打造以卫星研发、生产及数据应用开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推动实现“科创板”上市,计划于2023年实现上市,将推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商业航天破局在即|时事周刊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