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计划2028年前建成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2023-04-25 13:26
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4月25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就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作专题报告,深度解读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吴伟仁表示,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详查;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起合作,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提升“第四环境”天气预报能力,科学界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时事
一周碳要闻:钠电池寻路(碳报第148期)
财经
一周碳要闻:AI耗电引发碳信用狂欢(碳报第153期)
财经
一周碳要闻:氢能“破局”再迎政策活水(碳报第150期)
财经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
第一看点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总设计师透露“月球建房”
北京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北京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新京号
六大看点,聚焦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
时事
习近平: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