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亮起深山里的灯 一座为陪伴而建的乡村图书馆
新京报 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2023-04-23 17:07
两年过去了,这座图书馆至今仍在修缮,不断开辟的功能区,承载着谭家玥和留守孩子们对家园的美好想象。

山里下雨了,四周雾蒙蒙的,看不清物体的形状,山顶也被白色笼罩,仿佛有人用大刀拦腰削去了一半。这里总是很安静,只能听见飞鸟的歌声,以及风穿过山谷时发出的微弱声响。野花点缀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泥土混合着青草的味道冲进鼻腔,恩施深山里的春天,就快要过去了。

 

除了这几场雨,其他时候都很热。初夏已经在预演,谭家玥正忙着张罗即将到来的周末读书日活动。汗从他的额头上往外冒着,午后的阳光烤得他两眼发酸,他眼角的褶皱更深了。谭家玥来自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木栗园村,2021年,他把自家老屋改造成一座乡村图书馆,免费向村内及周边的孩子们、村民开放。两年过去了,这座图书馆至今仍在修缮,不断开辟的功能区,承载着谭家玥和留守孩子们对家园的美好想象。


家玥的乡村图书馆。受访者供图

 

单调的山村生活

 

落差800余米的峭壁之上,盘旋着七段“之”字形公路,像一条飘带缠绕山间。这是新塘乡木栗园村前的一条“壁挂天路”,因为它的走红,连带着木栗园村也有了名气。超过4公里长的险峻陡峭,在网络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顺便走进小村里歇脚,买点儿村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城市年轻人新潮的打扮,为这个寂寞的村庄带来生机。

 

可这总归是深山里的村子,四周都是山,几个村组之间距离甚远,从村的东边到西边,至少要两个小时车程。“以前,这里穷得连公路都躲开修。”木栗园村的交通闭塞,过去的村民要去镇上赶集,就得肩挑背驮地从山崖上走下来,扯住树根或杂草,避免摔下山。直到二十世纪末,壁挂公路终于修成通车,村民的生活才从徒步和危险中逃脱出来。


谭家玥的老屋是一座土家族吊脚楼,依山因势而建。受访者供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去那几样特别的“不便”,山村生活就是单调的。

 

谭家玥高中毕业后,就完全离开了这里,家里的老屋空置许久。谈起对家乡的印象,他的回答是,普通的地方住着普通的农民,人们以山为家。

 

“后来社会发展,能走出去的年轻人百分之百不会回来。”木栗园村是一个土家族聚集的少数民族村,由于在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的民族服饰基本消失,现代的土家族服饰也都是各自研制的,款式和种类繁多。

 

谭家玥回到村庄后,每天晚上都会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唱歌,唱歌的时候他总是穿着土家族服饰,流行的、乡土的他都唱,唱到土家族民歌的时候尤其认真。

 

人们只在白天劳作,每当夜晚降临,就会和大山一样陷入沉寂之中。木栗园村基础薄弱,缺乏支撑产业,男人大多出山务工,妇女则在家里守着几分耕地和老人小孩。谭家玥说:“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时间表很明确,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学,什么事都干不了。”

 

没有什么比无聊更会消磨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

 

山间的风,飘摇的树,以及秀丽壮阔的山,到了留守村民的眼里,不过是衣服上粘着的一颗米粒而已。他们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计算着分和秒,时间好像越走越沉重。

 

又是一场雨,让谭家玥从四处收来修缮图书馆的木条受了潮。因为天黑的关系,恼人的飞虫失去光源,就此作罢。此刻的屋外很是安静,甚至能听见昆虫啃食植物根茎发出的沙沙声。谭家玥停下手上的活儿,他当天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了。


灯光下的乡村图书馆。受访者供图

 

孤独的星星

 

大山里的夜是没有光的。

 

把放学的孩子接回家,吃过晚饭,村里的一天就算过完了。谭家玥表示,人们并不擅长在夜晚开灯耗电,而是选择早早休息。于是,村庄被吞噬在大山的黑暗中。

 

春雨将空气中的浑浊带走,使得夜空中的星越发明亮起来,数星星,可能就是木栗园村留守儿童们少数游戏之一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年龄一般在十岁上下,都是上小学的年纪。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都在沿海地区,一年里,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孩子们在乡村图书馆画画。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大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年长的老人自然不知如何与孙辈相处,光是顾好生活起居,就已经花费足够多精力了。而这个年纪的孩子们,总是好奇地盯着世界,成人世界生活匆忙,如同一趟呼啸着穿山而过的火车,扬起的灰便落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

 

手机,看似给这种生活松了绑,却带来另一个窘境——

 

留守儿童们被“困”在手机里了。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夏柱智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调查显示,有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主要用途为刷短视频和玩游戏。他在采访中说:“对留守儿童、乡村儿童而言,他们在技术编织的短视频和游戏网络中一再沉沦,比例很大,速度很快。”

 

木栗园村里的孩子们也表现出这样的现实,在谭家玥返乡的观察中,留守儿童们被家长丢给爷爷奶奶,而后又被爷爷奶奶丢给手机和电视。谭家玥说:“他们就像被抛弃了一样,不上学的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相比于居住密度大的村庄,木栗园村的留守儿童们更加孤独,他们甚至没有邻居,去到同学家里可能要翻过两条山沟。就像各有运动轨迹的天体一样,如果没有特定条件的作用,就无法相遇。在这里,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颗孤独的星星。

 

谭家玥试图消除这种无声的孤独,于是,一座乡村图书馆出现了。


乡村图书馆里,书架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图书。受访者供图

 

住在吊脚楼里的中年人

 

这座乡村图书馆是在谭家玥老屋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建在木栗园村小学的附近。木栗园村小学有12名学生,6名老师,只分设三年级和六年级,为附近的几名学生提供课堂。谭家玥说,图书馆开放后,孩子们平常放学和周末都会过去消磨时光。

 

显然,十余名学生并不足以支撑谭家玥做这件事。村里的孩子除了到木栗园村小学上课外,还有的依靠爷爷奶奶接送,跑到乡里、镇上的学校去上课。谭家玥粗略算了下,建一座乡村图书馆,至少可以让周边村庄合计共超过五百名留守儿童受益。

 

谭家玥今年45岁,在返乡之前,他是一名歌手和演艺公司签下的主持人。“我在外摸爬滚打十二年,一直想等到有经济条件了就为家乡做点事。”谭家玥没有等到有足够经济基础的那天,一场疫情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他开始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


谭家玥。受访者供图

 

“生活状态的改变,让我有了时间,我想,既然这样,就干脆去做。”原本,谭家玥的想法很简单,一间小书屋,有一些流动的书籍,容纳几个人就足够。可在执行的过程中,他的“野心”变大了。“在改造的过程中,我发现书籍对于乡村留守人口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他们养成与书相处的兴趣。”

 

一座超过600平方米的乡村图书馆盖出来了。

 

谭家玥的老屋是一座土家族吊脚楼,依山因势而建。谭家玥把一层设计成作业、手工的空间,二层视野开阔,通风良好,则用来做成阅读室。他说:“我们的改造是持续进行的,随着对孩子们和村民需求的了解,我再划分更多功能区域,方便使用。”


乡村图书馆从改建到初次投入使用,花了七个月,二十多万。这对于谭家玥来说,几乎用掉了他全部的热情。谭家玥的热情,换来了八千多册书籍,以童书、绘本和经典小说名著居多。这些图书大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足够孩子们看很长一段时间。


志愿者们在院子前整理图书。受访者供图

 

谭家玥干脆搬回了村里,住进了图书馆,在村民的眼中,他就像一个“失业的中年人”。“混这么久了,一辆车都混不到。”从恩施市区到乡镇需要开车80公里,而从乡镇再到村委会又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大概要三小时,从镇里到村委会的面包车一天只往返一次。”

 

谭家玥没有车,为了维持图书馆日常管理和进一步改造费用,他时不时要到市里接些活动,当婚礼主持,一场1200元,一个月最多能做十余场。乡村图书馆进一步改造的费用,就是这么来的。谭家玥总是赚一点,用一点。他说:“虽然我的图书馆改造进度很慢,但是慢慢来,总会有做成的那天。”

 

一开始,村民根本不知道这个“突然返乡”的邻居在干些什么,后来,却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村里的老人对这个中年人有了改观,遇到手机使用等电子问题,都会直接来图书馆找谭家玥解决。“村里老人遇到问题都不去村委会了,都来我这儿,我也很开心能够帮助他们。”

 

渐渐地,谭家玥意识到,乡村图书馆可能不只为读书而来,它承载着更重要的功能。“留守村庄的人,时间很多,也很漫长,把图书馆开进村庄,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呆的地方,并在这里找到人交流。” 


成为“亲切的朋友”

 

图书馆的功能性意义在乡村得以延展,谭家玥会定期在周末举行活动,大大小小,从开年到现在举办了五六场。活动的主题多变,比如共读一本书、手工课、绘画启蒙等,有不少家长会在周末把孩子送到图书馆来参加。

 

谭家玥说:“平常小孩子要上课,放学时间加上回家路程,可能就天黑了,所以主要是周末人来得多,周边的孩子们周末是没有地方去的,正好我们举办这些活动,可以把他们吸引过来,但有些时候因为距离太远,来的人不多。”

 

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为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平常来得多的就是家住附近的几个孩子,到了周末,孩子就会多不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是因为路程和交通的原因才来不了的,这一点我还在想办法解决。”谭家玥可以想象的是,那些苦于路远,无法来到图书馆的孩子们,周末是如何冗长且乏味。


孩子们和志愿者芦海生在图书馆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阿妹住在木栗园村,她的家距离图书馆不远。阿妹的妈妈因为生病,无法自理生活,父亲早早外出打工,只剩下她和奶奶住。情绪敏感、争强好胜,这是谭家玥对她的第一印象,他知道,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满口脏话时,就是大人的教育出了问题。

 

“阿妹喜欢来图书馆找志愿者们玩,她也不去看书架上的书,就想要志愿者们陪着自己。慢慢的,阿妹改掉了满口脏话的毛病,性格也比之前温和了不少。”谭家玥谈起阿妹,不忍过多批评,他口中的志愿者,基本都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大学生,陪伴孤独的孩子,是他们最主要的志愿任务。


志愿者们。受访者供图

 

也有喜欢看书的孩子。谭家玥说,有名和妈妈回村照顾老人的小男孩,很喜欢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他的脑子里就好像有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有一次,谭家玥请来的志愿者里恰好有位深圳来的支教老师,负责给孩子们上写作创意课,这名男孩在课堂上写了一首诗歌,大意是,“我什么都不怕,我就是怕黑”。

 

山里很黑。

 

书本管理、馆内建设、陪伴活动等等,如山倒的工作让谭家玥手忙脚乱,于是,他在各个平台上发帖寻找来到村庄的志愿者,他提供吃住,志愿者们则辅导孩子作业,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孩子们带来一些特色课程。


小朋友在图书馆里写作业。受访者供图

 

信息像飞鸽一样透过网络发往全国各地,招募的帖子收到了不少人的回应,他们大都是大学生,来自各个省份,本着对留守儿童的爱护和对乡村发展的热情,走进谭家玥的图书馆。谭家玥介绍,现在基本能保证每天都有十几名志愿者在村子里。

 

春季到了,木栗园村好像又变得欢快了一些。芦海生,从甘肃出发,坐了23个小时的车来到图书馆,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木栗园村,正赶上万物生长的雨季,对于志愿活动要做的事他已经熟练不少。

 

“我学传媒类专业,所以就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大家拍拍照,把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留住美好。”芦海生对木栗园村的印象,与从小生长在村里的谭家玥不同,他说:“这里的风很舒服,坐在图书馆里看书能看一整天。”


芦海生喜欢用相机把日常生活记录下来。受访者供图

 

上次,芦海生是二月来的,那时候还是冬天,冷空气从鼻腔中钻进身体,如果没有温暖的室内,很难坚持。芦海生回忆,整个二月里,只能看见太阳三四次。

 

“谁若没有坚硬的盔甲,谁必将遗为流离的倦客/也许今夜我们都将化身为幽谷里的星星/从某段茂盛的树阴底下经过/我们左手握着归途,右手握着光亮。”这是芦海生在木栗园村时写下的诗,大山里不同于城市的寂静,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图书馆里,有位尤其黏芦海生的女孩晓晴。他们的相识,始于一个午后陪伴。“她跑来图书馆,告诉我想找人陪自己玩,但是其他志愿者恰好都在忙,所以我接下了她的任务请求,和晓晴在院子里玩了一下午。”

 

在交谈中,芦海生了解到晓晴的爸妈都不在身边,她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可以到图书馆找志愿者。对城市和世界的好奇让志愿者们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城里来的哥哥姐姐能带来许多山里没有的消息。

 

“他们会好奇甘肃是什么样子,大戈壁是什么样子,会想要去看大海,但是从来不主动提自己的父母。”芦海生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逐渐发现了孩子们敏感脆弱的情绪,“他们都很懂事,尤其缺乏安全感,我们很幸运能被他们当成亲切的朋友。”

 

深山里的灯亮了

 

今年开春,谭家玥的乡村图书馆又把修缮提上日程,这次的重点是改造第三层的空间,把房屋变成孩子们艺术作品、手工作品的展示厅。谭家玥说,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自信,看到活动之后的正向反馈。

 

在老楼前的空地上,是一小片菜园,几样常见的蔬菜长势喜人,这些都是谭家玥自己种的,作为平时时蔬的补充。一日三餐,都是谭家玥来做,早上六点到八九点志愿者们起床前,是唯一完全属于他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他会用来写点主持稿,好应对那份唯一来钱的工作。

 

加上志愿者的生活费用,谭家玥一个月的支出在八千元以上,他不得不多跑几次商业主持活动,他说:“志愿者们都有各自负责的工作内容,大多时候都在图书馆里,我去市里的时候,他们也能把日常安排做得很好。”

 

为了节约开支,房屋的改造能用人工完成的,谭家玥就自己上手干。围栅栏,建房子,做农活,志愿者们也和谭家玥一起做,芦海生常常用相机记录大汗淋漓的谭家玥,他说:“谭哥是我见过最勇敢最坚持的人,他是用情怀在不顾一切地做好事。”


4月22日,家玥的乡村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春日创意读书会,面向包括木栗园村在内的乡镇留守儿童开放,并提供免费午餐。这是谭家玥想出的办法,他说:“距离远的话,家里大人把孩子送来一趟就要一两个小时,如果我们提供午餐,孩子们就可以在这里呆得更久,那么家长自然也愿意把孩子往这里带。”

 

关于图书馆运营的畅想,谭家玥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如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专线巴士,周末免费午餐,阅读花园的打造,骨感的现实也浇不灭谭家玥的热情。他说,这些说白了,都是钱的问题。“慢慢做,总会做到的。”

 

到了夜晚,图书馆里就没有小孩了。谭家玥和志愿者们围在一起吃晚饭,饭后就得准备线上的直播。点开谭家玥的直播间,总能听到他的歌声,常常是欢快的。他通过歌声吸引更多人进直播间了解乡村图书馆的情况,他说,多一个人知道,可能就多一份公益力量。

 

谭家玥设置了一个规则,通过与其他主播连线比拼人气的方式,换取一份孩子的午餐费用或者一本书,一般匹配到的主播都很乐意参与。

 

欢笑声中,夜幕降临,灯亮了。当黑暗吞噬大地,星空下的乡村图书馆更亮眼了。谭家玥的语气温和依旧,湿润的风穿过吊脚楼的木栏杆,撩动人们的衣襟,他们围坐在一起,作诗歌唱,守护小小的心灵。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阿妹、晓晴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在北京,“与众不同”的人们正走出家门
时事
我为什么建图书馆
综合
“第八届感动社区人物•我为雷锋代言”等你投票
综合
在米菲、长袜子皮皮、姆明的故乡,追寻童年记忆
健康
我为什么建图书馆
综合
走路这一日常行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文化
且向花间留晚照 —— 一座“小房子”的美学理想
文化
新闻8点见丨探访小城里的“宇宙第一灯会”
时事
3万人“边城” 何以名列国家公园
乡村
长城脚下的水镇闲趣
综合
热门评论
我的老班长
7天前
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
为企鹅群
7天前
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世外桃源了吧~
六金yR
7天前
不看书其实人的心里会越来越迷茫!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