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热衷于找“搭子”,不是“情感降级”是“兴趣升级”|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刘昀昀
2023-03-31 15:29
“搭子”关系与亲密关系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为舒适自洽。
▲资料图。温榆河公园朝阳区域,市民在玩飞盘。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最近,“搭子成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成了网络上的热议话题。

所谓的“搭子”,根据一些人的解释,指涉的是“浅于朋友,重于同事或同学,主打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就比如人们如果想有人一起追剧可以找个“剧搭子”,想一起旅游可以找“旅游搭子”,想一起玩飞盘可以找“飞盘搭子”……

我们将不同的兴趣分发给不同的“搭子”,活动一终结,大家退回各自的生活中去,往往没有深交,直到下一次因为共同的兴趣我们又成为彼此的“搭子”。

一种兴趣与社交的需求

“搭子”关系的存在,首先反映了当代人对于社交的需要。

不论都市生活怎么进化,个人主义的意识如何勃兴,人们对边界感如何变得敏感,都无法改变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事实:我们处于无所不在的社会关系网中,需要交际,需要互动,需要认同。

包括我们兴趣爱好在内的很多事情,无法依靠个人单独完成,需要别人、同时也被别人需要。例如踢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或者玩一次放飞自我的飞盘,都需要群体、需要队友,这时就有“搭子”的存在。因此,确切地说,在“搭子”的命名出现之前,“搭子”关系早已存在。

进入互联网时代,时间与空间上的很多隔膜和阻碍都被打破了,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构建社交关系,这为人们兴趣的“升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互联网时代之前,如果我们喜欢阅读和写作,很难在周边快捷地找到一个“搭子”,只能尝试比较笨拙的方法,譬如通过报刊杂志上的“笔友征集”,给远方的笔友写信,等一封书信慢悠悠地穿越千山万水。

互联网时代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找到“兴趣圈”,并与之发生联系。

如果喜欢追剧,我们可以加入追剧小组,从中找到“剧搭子”;如果喜欢飞盘运动,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的“同城”中寻找“飞盘搭子”……“搭子”关系的存在,既满足了我们对社交关系的需求,也让我们的兴趣爱好有了依托,激发我们深入兴趣爱好、探索新鲜事物的潜能与动力。

▲资料图。骑行活动上从起点出发的骑手们。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并非情感能力的“降级”

但也应该承认,与知己或恋人这样的亲密关系相比,“搭子”关系往往显得轻浅,人们因共同的兴趣相聚,但一项兴趣活动结束时,就各奔东西,并不介入到彼此的私人生活中去。

这也是有些人所担忧的:“搭子”关系是否是现代人情感能力的一种“降级”?

这样的担忧虽出自善意,但也不免杞人忧天。事实上,“搭子”关系并非人们放弃亲密关系后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从以前的“身份的关系”转变为“契约的关系”,人们有更清晰的边界感,对于自由、独处和不被打扰有更强烈的需求。

“搭子”关系自带一种不言自明的边界感:只聊兴趣,兴趣之外不相互干涉和打扰。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简化和提纯,极大减轻了人们在人际应酬上的时间成本和情感成本。

对于亲密的朋友,我们会渴望对方与我们三观基本一致,渴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对于一个“兴趣搭子”,我们不必抱这样的期待,不必去关心其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减少内耗、简单清爽、轻松上阵。

更重要的是,“搭子”关系的存在,并不会阻碍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和守护。

我们仍然可以寻觅自己的灵魂伴侣,他/她们是我们边界感的“例外”,知晓我们的秘密和弱点,这样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其意义不在于成为我们某个兴趣的“搭子”,而在于情感上的长久依靠。

“搭子”关系与亲密关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当然,“搭子”关系亦存在转化为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它们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本质上也殊途同归:让我们的生活更为舒适自洽。希望我们能够与更多的“搭子”探索兴趣爱好,也有亲密爱人相伴左右,携手度过风风雨雨。

撰稿 / 曾于里(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赵琳
相关推荐
父与子,旧乡与新生
文化
AI的情感体验?吴回音、梁彦增、张春、子葭、明子的回答
文化
直播间卖出100万条羊绒围巾,这对夫妇用“质价比”抓住年轻人
财经
超七成老人用游戏打发时间,数字娱乐如何不伤“银发”|新京智库
智库
新京报联合北京消协发布“双11”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
科技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