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碳讨|拦住肆虐沙尘,林业碳汇能否实现跨区治沙?
新京报 记者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2023-03-24 16:05

图/ic


随着春暖花开,我国中东部多个城市也创下3月上旬同期最暖纪录。之后,一场强冷空气自西向东袭来。就在一轮热冷空气的较量下,加之北方地区去年冬季以来普遍干旱少雨,2023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拉开了帷幕。


林多了,沙退了,沙尘暴怎么又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10年来全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3月21日恰逢第11个国际森林日。


森林在防风固沙上到底发挥什么作用?


事实上,沙尘天气除了受植被的影响外,还被气温、气压、气流、降水等综合天气系统,甚至整个气候系统影响。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吸碳器,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在我们无法根本改变天气系统的前提下,沙漠治理、植树造林等手段对于沙尘的抑制还是有效的。因此,用好用足我们力所能及的绿色造林手段十分重要。


本文从今春肆虐的沙尘天气入手,分析沙尘天气的成因、发展历史,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从而发现森林植被在防风固沙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进一步研究森林碳汇对于植树造林的推动作用,浅析当前森林碳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森林碳汇对于跨区域治沙的作用,建议全球合作,国际协同,建立区域机制,从而有效控制沙尘天气。


1.沙尘天气与全球变暖负相关?


沙尘天气不是当今的产物。在历史上,就有多次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被史料记录下来。尤其到了明代之后,由于森林的大规模砍伐,沙尘暴大规模出现。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根据史书记载,从明朝有沙尘暴记录的1441年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史书中共出现了97次关于沙尘暴的记录。 


进入清代后,随着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普遍推行“摊丁入亩”。“大清在政策利好和番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美洲农作物广泛传播等农业革命刺激下,开始出现了人口大爆炸,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大关”。于是,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生态问题愈加严重。


得益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工程,林进沙退,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开始减少。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表示,今年冬春季节,我国降水量偏少,2月下旬以来天气回暖,沙源地气温迅速升高,裸露的沙源地容易迅速起沙。同时,3月10日发生寒潮,在冷空气和大风的作用下,形成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高鑫表示,有利的沙源、大风天气、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形成沙尘天气的3个基本条件。每年3-5月,北方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沙尘天气。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成来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地表风速减弱、植被增加、土壤变湿是造成我国北方近20年沙尘暴活动减弱的原因,总体上看,气象要素变化是近20年沙尘暴持续减弱的主要驱动因子。


吴成来称,全球气温升高使得高-低纬度间的温度梯度减弱,从而导致风速减弱。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温度升高有利于植被成长,特别是土壤湿度也增加的情况,可能是造成植被增加的重要原因。


另外,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得东亚雨带北移,从而使得我国北方变湿。因此,全球变暖可能是造成近二十年来东亚沙尘活动减弱的主要“幕后推手”。


但由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周期性,将来也可能会导致风速、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发生扭转,从而使得沙尘暴活动增强。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北方沙尘暴有所增强,如2021年我国北方就受到两次强沙尘暴过程的侵袭,影响极大。因此,综合来看,尽管未来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沙尘暴活动继续减弱,但考虑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未来沙尘暴减弱趋势也有可能发生扭转。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也表示,沙尘天气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未来,年代际尺度上总体依然有利于春季沙尘日数呈偏少特征,但在年际尺度上不排除仍有春季沙尘日数偏多的年份。


未来, 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中国沙尘暴会出现怎样的长期变化?高鑫称,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无准确结论,“从全球尺度来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沙尘暴发生的规律,但从某个小区域来看,比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冰川融水增加,一些沙源地的地表被固定,沙尘天气就会减少”。


2.森林植被抑沙的作用毋庸置疑


虽然沙尘天气是自然界一直存在的天气现象,与整体生态系统和天气系统的改变有关,但通过植树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和改善沙尘天气。森林植被抑制沙尘的作用毋庸置疑。


首先,森林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固定土壤;其次,森林可以阻挡风沙流动、降低地表温度,减缓天气对地表的加热,从而减少对流层的强度,减少沙尘暴形成概率;最后,森林可以影响区域及全球水循环,有助于改善气候条件,从生态系统层面减少沙尘天气发生。


我国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四大沙地林草植被累计增加226.7万公顷,实现了生态整体改善。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完成的防沙固沙任务超过1.64亿亩以上,国家级沙漠公园高达98个。我国沙尘暴从发生频次、规模来看都有明显改善。


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曾有学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经过试点调研,发现沙漠地区的绿化一定要注意植物用水的平衡。因为森林植被会大量消耗地表水,如果失去平衡,用水过量,反倒会推动地表的加速沙化,得不偿失。所以,建议因地制宜,多种植稀疏植物,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然而,这仅仅是技术路径问题,如果应用得当,就一定会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的。现实中,我们对于大气的变化并不能短时间内进行干预,并达到预想效果。虽然碳中和十分美妙,但那是30年之后的事情,彼时说不定地球已经承受着升温2摄氏度的后果。我们人类能做到的,首先是植树造林,开展绿化。这是我们人类能采取的为数不多的,力量有限的,但局部效果尚佳的手段。


此外,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一方面,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速度,森林资源的总量、规模及质量仍相对有限,在双碳目标下,人们对于碳汇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进一步发挥森林及林业碳汇功能,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将得到彰显。


3.植树造林之外的碳汇附加手段


植树造林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激励全社会去做这项对于低碳发展和抑制沙尘的工程。于是,森林碳汇被开发出来。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其中,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作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政府推进碳中和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2021年12月,我国第一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发布,并正式实施,这为林业碳汇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南。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


1)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需要有国家备案的方法学才可申请项目备案和减排量签发,包括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可持续草地管理温室气体减排计量与监测方法学等5个方法学,其中,申请碳汇造林项目需要为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等基本条件下才可以申请。申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需要是乔木林地,林地属人工幼、中龄林,林地无时间限制。同时,为维护有关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CCER林业碳汇项目在提交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申请前,需要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项目真实性证明。


2)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为7个步骤:分别是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备案、项目实施、项目监测、减排量核证及其备案签发。


3)林业碳汇交易有两种方式:一是项目林业碳汇CCER获得备案签发后,在交易所交易,可以用于重点排放单位(控排单位或者纳入企业)履约或者有关组织机构开展碳中和、碳补偿等自愿减排、履行社会责任。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二是项目备注注册后,项目业主与买家签署订购协议,支付定金或预付款,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签发减排量后交付买家林业碳汇CCER。


4.林业碳汇需要突破困境


当前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存在较多困难和痛点,制约着林业碳汇作用的发挥以及森林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体现。


首先,项目开发难度大、流程长。林业碳汇开发需要满足较为严格的土地合格性问题,如碳汇造林项目的土地应该是 2005 年2 月16 日以来的无林地(不同时满足郁闭度≥0.2,连续面积≥1亩,成林后树高≥2米这三个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在无林地上新造林。造林项目活动的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要求是项目地土壤须为矿质土壤等。同时,还需准备土地合格性证明文件、 造林作业文件及批复以及编写项目设计文件(PDD),并挂网公示后经第三方审查,各种文件准备及审批流程较长,增加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交易市场不完善、成本收益不匹配。碳市场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我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但我国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交易试点以来,针对CCER的市场化机制较为不完善,一是对碳配额与 CCER 重视程度不够,碳配额的上市交易以及碳配额的管理宽松,致使碳配额的交易热度远远高于CCER。另外,各交易试点对于 CCER 的抵消比例的限制,使得市场需求方对其缺少兴趣。2017 年发改委暂停 CCER的备案与签发等工作后,也较大影响了林业碳汇 CCER 项目的开展。此外,碳交易市场试点以来CCER价格长期在 20-30元/吨徘徊,碳汇价格偏低,与林业碳汇开发的较高成本形成落差,造成林业碳汇项目收益回报偏低,缺乏有效经济激励。


可以确定的是,在气候变化的相对不确定性中,植树造林是确定的。森林碳汇则是推动植树造林的增压器。如果能突破障碍,把森林碳汇的政策工具用好用足,则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从而在控制沙尘天气中多一些主动性。


当然,针对防风固沙的造林,已经不是我们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了,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因此,这还需要更深刻的国际合作。


5.建议:发挥林业碳汇的跨区域治沙作用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具有多重效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方向。同时,相较于工业,林业碳汇成本相对较低。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有利于调节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为企业提供灵活履约选择,有效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对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简化林业碳汇开发流程、完善交易机制。林业碳汇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繁琐、审批周期较长,不利于林业碳汇的发展。应尽可能简化相关流程,可以将项目设计文件、审定报告、监测报告和核证报告等一同申请备案,减少了项目业主在备案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缩短了整个备案周期。其次,应尽快启动林业碳汇 CCER 交易市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提高对碳汇的需求,并重新评估放宽可用于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的CCER自愿减排量的时间门槛,以及抵消使用比例。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林业碳汇 CCER 的开发当中来,让市场主体在碳汇开发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是发挥碳汇交易在跨区域治沙中的作用。市场化的碳汇交易可以有效发挥森林及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在国家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可参考《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区域内相关国家在蒙古国及中亚地区展开植树造林活动,把防沙,治沙的经验、资金、技术引进到域内国家,并鼓励国内减排企业购买相关以上国家的森林碳汇。此外,发挥碳市场的价值引导作用,利用我国碳交易市场尤其是开放后CCER交易市场,考虑将周边区域国家林业碳汇交易纳入我国碳市场的可能性,并适当开通绿色通道,开展林草碳汇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将周边区域国家已开发中的林业碳汇、林草碳汇在经审定后可预签获得一定比例核证减排量用于碳交易,降低当地林业林草碳汇开发的成本、提高森林经营和林草保护的积极性。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白华兵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