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报告:金融消费者备老意识增强 应完善老年群体权益保护制度建设
新京报 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2023-03-15 11:5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3月15日,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备老意识较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应在30岁-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但“想赚钱”是当前老年人被诈骗的最常见的心理因素。

《报告》显示,高龄、从未有过正式工作、经济困难、独居和身体不太健康的受访者金融消费意愿相对较弱。在金融产品选择上,半数以上受访者通过和家人商量或听从专业人士建议的方式进行金融产品投资。资金安全性是选择金融产品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老年金融消费者最看重的三项金融产品增值服务是健康管理服务、购物优惠和优先挂号。

“老年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担心资金安全、缺乏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报告》显示,受访者表示最缺乏的五项金融知识分别是投资知识、财务规划知识、保险知识、数字金融知识和纠纷解决知识。

正因如此,老年人被诈骗的案件频出。《报告》显示,约一成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诈骗。其中约四成造成了经济损失。从被诈骗的原因来看,“想赚钱”是最常见的心理因素,“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从众心理”“内心孤单”等也是被诈骗的重要原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方彧指出,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从国家制度安排、金融创新发展等外部因素“守护”全体老年人养老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更应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提高老年人“管理”养老钱袋子的个人能力。

《报告》建议,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过程。要完善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构建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和法律体系,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加大养老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切实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姜樊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第一看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全文 |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全文 |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九部门出台意见
第一看点
“好风气”何以浸润人心——北京市顺义区“好风气机制建设”实践调研
新京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最新通知!
新京号
恒久相伴十载路 丰华正茂谱新篇 恒丰银行北京分行成立十周年
商讯
新京报联合北京消协发布“双11”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
科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