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逝者|厉以宁: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
新京报 记者 姜慧梓 薛珺 王贵彬 编辑 陈静
2023-02-28 10:41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即将开启,厉以宁写下“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的诗句,描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形势。这年,他48岁,刚刚从资料室走向讲台,学术生涯的“艳阳天”初露曙光。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作为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厉以宁有诸多身份。他曾任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等职。

 

而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是其在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并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2018年5月3日,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内,厉以宁教授现场授课,让校友们重温当年的课堂气氛。  彭子洋 摄


2月27日深夜,厉以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多位曾与其有过交往的人士通过个人平台表达悼念。温和、可亲、风趣,是厉以宁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回忆,自己听过厉以宁六次课和十几次讲话,感觉他是非常温和风趣的老先生。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曾与厉以宁有过几次交谈,“回想十二届全国政协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和专家座谈会,会前(与他)有几次交谈,恍然如昨。厉老都是手写稿件,细密而清晰,为人平和可亲。”

 

“厉股份”

 

厉以宁193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也因此被尊称为“厉股份”。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显著变化:实行农业承包制、乡镇企业逐渐兴起、深圳设立经济特区。“这个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丢下了三块大石头,三块大石头一丢,整个波浪就起来了,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厉以宁曾这样回忆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的景象。

 

但改革并没有结束,此前的改革集中在农村、乡镇,而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改国有企业,这才是摆在八十年代中国面前的大问题。

 

2016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厉以宁委员作《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国企改革》的发言。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怎么改?厉以宁曾在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讲话中回忆起当时中国面临的两种改革选择——一种是世界银行的意见,参照西德经验,放开价格,政府不要管,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发挥经济自身规律;另一种是北京大学提出的,中国学西德是走不通的,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

 

争论随之而来,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召开。厉以宁回忆,4月26日那天人山人海,大家都为了听一听中国该怎么改。在会上,厉以宁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消息传到中央后引起关注,中央问厉以宁:“为什么不能放开价格?”他给出的原因之一是所有制不同,西德是私有制社会,而中国是公有制社会,国有企业放开价格以后只会导致价格的猛涨,却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

 

到了1986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试试看,先在一些企业做试点。当时考虑以四川试点,包括重庆在内。因为整个西南以四川为界,国有企业多,股份制改革要从国有企业多的地方开始。

 

改革之路并不顺利,受整体环境和一些因素的影响,到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经济改革几乎处于停滞。直到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以后,股份制才终于被肯定下来。

 

此后的改革进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新问题,比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是否会导致私有化?面对这些质疑,厉以宁等改革推动者们通过增量先行、存量暂缓等办法,将中国股份制改革推入“二次革命”,最终实现了中国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开。

 

亲历这一切,厉以宁说:“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反复的试验,甚至挨批、撤职,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

 

“不要让非公企业成为‘三等国民’”

 

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两个“36条”十分关键。2005年,我国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2010年,我国又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非公经济新36条”。

 

两个“36条”的推动出台,厉以宁均参与其中。他还曾公开表示,不要让非公企业成为“三等国民”。

 

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厉以宁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谈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他指出,讨论二者的关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2015年3月6日,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厉以宁(右)等7位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并答记者问。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从企业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下,既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过去法律禁止进入的领域,那么竞争一定是加剧了。竞争加剧的过程中,效益不好的国有经济、公有制企业垮掉了、倒闭了、停产了,这是正常现象。就像民营经济中也有一些企业效益不好,被淘汰一样。

 

从宏观经济整体角度看,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有“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第一个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个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厉以宁所持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有制领域以后,竞争加剧迫使公有制经济产生紧迫感,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改革才能提高效率,长远来看对公有制经济是有利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国有资产重组创造了良好条件,公有制经济随之壮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一步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加强,总体上对公有制经济是有利的。

 

那一年的全国两会上,厉以宁还谈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话题,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针对民营企业的“原罪”论,他指出,民营企业家不是旧社会资本家的延续,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不能否认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按照什么问题来办,法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厉以宁说,对民营经济中的问题如果不加区分、不做分析,就弄出“原罪”的说法,既不符合实际,又挫伤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来到2023年,民营经济仍是焦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

 

改革是长期的,虽然距离两个“36条”出台已经过去十几年,但许多问题仍然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被解决,厉以宁的很多观点对现下仍有参照意义。

 

“今后几十年整个经济学可能会改写”

 

年近90岁高龄时,厉以宁仍在坚持做研究。201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120岁生日。当天,厉以宁作为颁奖嘉宾,颁发北大“学生五四奖章”。

 

现场,厉以宁介绍了自己当时在做的研究,“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个问题,现在的经济学正在变化,可能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整个经济学会改写。”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厉以宁(中)等老教师代表出席。朱骏 摄


厉以宁说,从亚当·斯密开始,就主张人是经济人、人是理性人。因为人是经济人,所以总是考虑最大收益,人是理性人,所以总是考察怎么样占便宜。现在就不一样了,从新古典学派以来,渐渐感觉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经济发生变化,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也不一定是理性人,可能是现实人,所以会做出意想不到的安排。

 

当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时,总考虑最大收益,而加上了社会人、现实人的身份,就不存在最大、最优的选择了,因为信息太多,很多人都开始作出“次优选择”。厉以宁说:“人是社会人,社会人要求更多的是协作、双赢,这样整个经济都发生了变化。”

 

一旦脱离经济学家的身份,厉以宁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温和、可亲、幽默的老先生。北大120岁生日颁奖典礼那天,已经88岁的厉以宁在台上仍不忘“幽默”一下:“学生是我们羡慕的,毕竟我们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我读北大的时候,教过我的老师现在没有一个在的。”

 

诗词是厉以宁的业余爱好。据他自述,从高中时期起,他就学习写诗填词。2008年是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的金婚,为作纪念,出版《厉以宁诗词选集》,收入了他历年来所作的六百六十六首诗词。

 

张连起对厉以宁的诗词印象很深,知道厉老诗词功底厚重。其所作的诗不仅是个人心境的写照,还常渗透着唯物辩证法和经济学的思考。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即将开启,厉以宁写下“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的诗句,描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形势。这年,他48岁,刚刚从资料室走向讲台,学术生涯的“艳阳天”初露曙光。

 

厉以宁热爱诗词,但从不以诗人自居,只说是“余事”而已。“如今我年纪大了,但一翻开我的诗词选集,读到当年写下的这些诗词,脑海中很自然地又呈现出当年的情景。”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静 校对 陈荻雁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改革先锋”厉以宁逝世

相关推荐
北爱尔兰迎来“政治地震”,“脱英派”新芬党获历史性胜利
国际
百万美国人,死于新冠
国际
地震预报难在哪?韧性城市怎么建?专家谈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时事
当人文学科走向萧条,是时候重估“无用之用”了
文化
走进历史的日常结构:黄仁宇和《万历十五年》
文化
缪亚:从“马”到普罗米修斯之诗
文化
郑欣淼X单霁翔:唤醒故宫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历史见证
文化
“新农人”拼算法,科技种番茄决出冠军
商业
每座消费型城市都要先给自己找好河流丨京华物语
文化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那个让购物单变成诗歌的人
文化
热门评论
木易千帆
7天前
老先生千古,10余年前现场感受过老先生的风采,十分幸运
kernel
7天前
深切悼念!我在北大亲聆过怹的讲座
森士忌
7天前
悼念历老师,一个时代的代表。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