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手记——新京报赴叙利亚特派记者 陶冉
当地时间2月15日晚8点,当我坐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俯瞰下方大马士革机场,停机坪上被轰炸过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自然灾害和战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伤痕,不知多久才能抹平。
叙利亚,大马士革中心广场设立的地震遇难者哀悼牌。
2月7日晚,得知能随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前往叙利亚采访报道后,次日,我就带着连夜收拾好的行李前往红十字会办公室等待出发。当时,救援小组都在为即将而来的任务做着积极准备。夜幕之下,有工作人员在仓库内一箱一箱清点着物资,有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飞机航线审批问题进行反复电话沟通。
叙利亚,中国红十字会援助叙利亚医疗物资卸下飞机。
去叙利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路程很长,且航班需要多国空域审批,救援小组一边与沿线国家使馆进行航线报批,一边在办公室里对此次捐助的物资和药品进行使用说明的翻译工作。
叙利亚大马士革机场,新京报记者陶冉在采访拍摄。
直到9日凌晨五点,接到救援飞机计划将于北京时间8点从首都机场起飞的通知。等我们登机时,整个客舱几乎被各种捐赠的医疗物资占满,救援队员们挤在有限空间内。
叙利亚大马士革机场,新京报记者陶冉在采访拍摄。
震区受灾情况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严重。从大马士革机场前往驻地的路上,我看见一家三口蜷缩在一辆箱式货车后面,小朋友依偎在父母怀中。他们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还要面对无家可归的困境。叙利亚政府在大马士革城市中心广场设立了一个哀悼地震遇难者的显示屏,经过此处的人们都会放慢脚步,为在这次强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表示哀悼。
叙利亚,小朋友在学校上课,趴在栏杆上向外张望。
在第一批物资发放到受灾民众手中后,当地时间13日,中国红会捐赠的第二批物资运抵大马士革,所有人员快速参与到搬运物资的队列中,为的是将这些物资尽早送到灾民手中。
搬运物资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辆叙利亚红新月会车辆残骸,赫然出现在眼前的车身弹孔,让我意识到,当地红新月会的工作人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驱车将这些物资分送到灾民手中。
叙利亚,前往大马士革机场的路上,路边一位母亲拉着两个小朋友。
我们的任务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当地的救灾行动仍在继续。返程路上,有踢球和放羊的孩子已经在沿途的路边荒地上活动起来。看到那一幕,我突然想到一句久远的歌词: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
我不知道在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战乱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满目疮痍,以及随处可见持枪的检查站会带来几多伤痛,几多难以磨灭的心理伤痕。但看着那些经历磨难,带着惶恐与哀伤,却依然清澈的眼神,我衷心地希望,他们能够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园,重新灌溉出属于自己的鲜花。
叙利亚,小朋友在踢足球。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陶冉
编辑 刘晶 胡杰 张湘涓
校对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