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过去”可以被“观看”:图像是伴随着人类更长久的记录方式
新京报 编辑 何安安
2023-02-18 19:46
我们该如何理解图像在历史与理论研究中的位置?如何捕捉图像中的细节与信息,辨识其中的虚实?2月18日,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首场论坛“与君目成:当‘过去’可以被‘观看’”,三位嘉宾与大家现场分享图像中的传统等相关话题。
图像,是一种比文字更久远的记录形式。解读图像,以图叙史,同时需要凝视与想象。凝视,捕捉转瞬即逝的细节;想象,跨越“看”的边界。

理解历史之时,我们有丰富的视觉素材——在水墨画中,我们能看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审美传统;在墓葬壁画中,我们能看到波澜起伏的人生历程;在当代摄影中,我们能看到一场争取自主观看权利、重启摄影现代转型的努力。但理解图像,并不意味着相信图像的一切。比如,我们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或许它展现的并非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所以,我们该如何理解图像在历史与理论研究中的位置?如何捕捉图像中的细节与信息,辨识其中的虚实?如何自庞大的图像库中,还原出我们曾共同拥有的传统?或者说,我们是否拥有这样一个图像中的传统?

2月18日,“时间的眼睛”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在北京观唐艺术区美术馆开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与写作者苗子兮做客系列论坛的首场活动“与君目成:当‘过去’可以被‘观看’”,与现场观众一同分享了如何理解图像,以及图像中的传统等相关话题。

2月18日,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首场论坛“与君目成:当‘过去’可以被‘观看’”,研究者赵冬梅(右二)、余辉(左二)与写作者苗子兮(右一)在活动现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图像在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呢?苗子兮认为,文字和图像是记录人类过去的两种方式,“文字的历史只有千年,但是图像的历史差不多数万年,原始的穴居人就开始在洞里画图。”从这个角度而言,苗子兮指出,人类的文字并不相通,图像其实是伴随着人类更长久的记录方式。余辉表示,过去文科研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语:文献。所谓文献,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本,一是图像。现在做历史研究比较注重文本,做艺术史研究比较注重图像,“只有我们把图像和文字打通,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并且形象。”

在日常的创作与研究中,赵冬梅、余辉与苗子兮都偏重于个体和细节,三人的作品《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等都充满着对个体的再发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几年的微观史学风潮?这种研究方法又会对当下的研究带来哪些影响?

余辉现场讲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余辉表示,观看历史这幅画像时,对整体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看清微观细节。他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指出,历史学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图像中国被遮蔽的、完全真实的图景揭示出来。苗子兮说,所谓的历史观,“观”其实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谁在观看”,一是“观看的是谁”。微观史的兴起是看见小人物的微光。我们都是人生的新手,从小人物的“通关史”中更能汲取光芒。

赵冬梅以《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为例,在她看来,一个普通北宋女仆的命运同样光芒四射,可以鼓舞今天的我们,无论性别。可是这样的写作无法进入体制化的叙述研究中去。学术化的研究方式,其实在很多时候,是把具体的、渺小的个人弃置了。从这一角度而言,赵冬梅认为,通俗的历史剧、历史作者应该被感谢,因为人们最基本、最开始的历史认识,都是来自它们,“如果这些历史剧、历史作品能把人们的兴趣引向严肃的历史研究领域,关注真实的历史,那就是历史研究的大幸了。”

“凝视与想象”单元推荐书目

一部墓葬画里的生命史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作者:苗子兮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

为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开辟新的探索空间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作者:唐宏峰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9月

一个独立且自我的灵魂

《自说自画:李保田》
作者:李保田
版本:活字文化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3月

一部南宋墓葬考古研究的力作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作者:郑嘉励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数码技术如何改变了摄影的语言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作者:顾铮
版本: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

为孩子构建故事的“容器”

《你看见喜鹊了吗?》
作者:戴芸 郁蓉
版本:蒲蒲兰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2年10月

(活动场地支持与鸣谢: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撰文/何安安
摄影/王嘉宁
编辑/安也
校对/卢茜
相关专题

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

相关推荐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动物伦理
文化
​骨折日记:疼痛教会我的
文化
阅读一棵树,从树枝和风开始|植树节
文化
AI的情感体验?吴回音、梁彦增、张春、子葭、明子的回答
文化
三获普利策奖,这位作家为何却被人遗忘?
文化
巫鸿对谈黄小峰:还原中国绘画史的“立体感”
文化
天文学家的椅子有什么用?
文化
从哈佛到北大,他的研究让胃癌死亡率下降
新京号
李小江:想在有限的岁月里,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奠基工作 | 纪念
文化
扫清神话,她依然是这世间的传奇 | 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文化
热门评论
即可
7天前
看着介绍都觉得很有震撼力!
东方
7天前
一幅幅图像中是时间的厚度。
夏朵云
7天前
文化传承少不了绕不开图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