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剧场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市场供给在不断地细分,艺术殿堂与演艺新空间并存,不同年龄段与喜好的观众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在北京市制定的《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方案》提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举措后,观演方式也从常规的视听观演到全身心体验,演艺内容与经营模式也不断创新求变。其中,北京市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出“会馆有戏”品牌;王府井、隆福寺地区的“文化金三角”;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当然有戏”大麦新空间、开心麻花沉浸式演艺新空间等复合型剧场的出现,让戏剧的玩法有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新京报专访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导演易立明,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聊聊打破传统模式之后,戏剧新的玩法与趋势。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易立明表示,他想将这个场馆打造成吸引城市年轻人随时能歇脚看戏的场所,让艺术真正浸入生活。
新空间
将更多生活场景融入艺术空间
2021年初,作为国内演艺行业的头部企业,大麦Mailive宣布成立“当然有戏”戏剧内容厂牌,该厂牌主理人李婧介绍,从厂牌成立之前,整个行业已呈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势——观众的年轻化。从全球的戏剧受众来讲,中国观众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显著,大部分来看戏或是来剧场买票的观众的年龄段通常在25到30岁之间,“包括一些商业戏剧的受众,年轻化趋势也很明显。因此在成立厂牌的时候,我们就把沉浸式和互动体验式的戏剧作为一个关注的方向”。
大麦首个演艺新空间“大麦新空间”坐落于隆福寺文化街区隆福大厦一层,在这个空间里,除了沉浸式演出之外,还会和餐饮、生活消费、文化场景等做联动。李婧希望大麦新空间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剧场观演模式。她解释说,“传统剧场对于观众的期待和观众观演行为的要求相对是比较多的,在观演过程中,观众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观演模式,但在大麦新空间里,我们希望演出的内容是能够让观众参与进来的,这个是大麦新空间和其他剧场在内容模式上的不同。另外,这里面可能还会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我们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戏剧文化的内容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
沉浸式空间“大麦新空间”。
与大麦新空间同在“文化金三角”中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借助艺术总监易立明导演的开年新戏《乱我心者》首演之际,在2月14日举行了一次名为“心动时刻·共度浪漫之夜”特别活动,分别在《乱我心者》演出前后,举行了“悦我心者”爱情主题音乐会以及“醉我心者”演后音乐派对,真正将观众、戏剧与空间完美结合了起来。易立明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场所的定义至关重要,他希望这一次观众进来以后,首先能够感觉自己进入的是一个艺术场所。
他介绍,演出前的音乐会时长四十分钟左右,大部分音乐都是出自稍后上演的《乱我心者》之中,经过音乐总监精心设计的与剧目相关的音乐,也希望在前面的音乐会中,透露一些主题的表达。“让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当听到某段旋律时,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演出之后会举办“After Party”,由于之前出门观看演出,很多人看完之后意犹未尽,不愿意离开,易立明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以前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曾做过演后谈、专题讲座等很多形式,但这次我希望借助演出结束后的机会,将演员、创作人员与观众真正聚合到一起,聊聊关于当晚戏里面一些有趣的事情,还可以坐下来喝上一杯,针对戏里面一些不清晰的地方或者疑问,与主创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
“醉我心者”演后音乐派对,真正将观众、戏剧与空间结合了起来。 新京报记者 刘臻 摄
实际上,这一次易立明正在完成一套在自己内心构思良久,属于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完整的演出模版。“过去的我们只做了戏剧,其实一个戏的前、后与观众间的关系都非常重要,由此我这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之夜。”
新剧目
演出内容增强参与感、游戏感
继此前京城八座老会馆先行先试“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之后,2023年开年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话剧《北平1948》将作为“会馆有戏”重点剧目,计划于2月21日至23日在报国寺试演,这将是一部为千年古刹报国寺量身打造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融合新京味、民国风、时代感的演艺新空间沉浸式演出。
2021年9月,北京演艺集团积极拓展“会馆有戏”等演艺新空间、新业态,开启了在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福州新馆等会馆的演出,为会馆空间策划了系列沉浸式、有独特会馆韵味的演出,遴选名家名角、名曲名段,着力表现会馆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又充分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创造传统与时尚融合的新语境。
东城区举办“会馆有戏”系列活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传统场馆里,戏剧演出不再只是发生在舞台之上。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董宁认为,寻找一种新“玩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经典作品的改编,通过广为人知的故事、人物形象,带来新鲜的观看体验。比如中国评剧院2020年在(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推出的园林版《花为媒》,重新编排经典选段、经典场景,将经典剧目全新解构,让表演在移动之间与场景发生关联,观众以追随的形式,融入剧情以及园林环境。为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感,中国评剧院还为观众设计了精美通关文牒,在四个场景设置关卡,集齐四个章后观众可凭此免费观看一场线下演出,转化观众欣赏剧场的版本。另一方面是根据空间特别策划演出,既可以是“小而精”“小而美”的主题演出,也可以是根据场地定制的新创剧目,即将在报国寺上演的话剧《北平1948》就是此类剧目,它充分利用了报国寺的三大殿,形成流转、体验、观演于一体的演艺空间。
与“会馆有戏”对会馆旧址进行活化利用相比,在大麦新空间正在复演的沉浸式互动戏剧《现在开市》(金钱世界北京版),是大麦“当然有戏”厂牌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挑选和评估推出的戏剧项目,李婧坦言,观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这个戏本身的先锋性,和传统的戏剧作品非常不一样,所以他们从观众的预期引导到市场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告诉大家这部作品是一个有严谨剧本结构的内容。从前期对游戏规则的铺垫,到前面一段的一比一的节奏,可以让观众一点点进入剧情当中,一点点了解和接受自己的角色。当然个别观众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是个戏剧?”它可能看起来更像是个游戏。李婧则认为,“游戏性”正是这部戏剧的先锋性所在:“游戏是它的一个表现手段,但与此同时,它所传递的又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戏剧表达和戏剧结构。观众在获得新奇体验的同时,也会获得一些从密室逃脱或剧本杀等娱乐形式当中没有办法获得的戏剧感受和戏剧表达。”
《现在开市》演出现场,观众并不是坐在传统的观众席上。
新思考
不设边界,戏剧会与观众共同升级
关于戏剧在未来还有哪些拓展性,易立明认为,戏剧更值得人们去探讨的还是它能达到什么样的精神深度。另外,形式还能够玩些什么?在思维更加开阔的同时,也需要跟今天的时代能够更吻合与紧密。“坦率地说,大家不用过于忧虑或者焦虑这件事,戏剧会自动发展,它是个供需双方的事情,就像你的电脑,会与市场进行互动代代升级,而戏剧则是创作者与观众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大家的思维可能会越放越开。”
易立明特别指出,只要人们对两样东西保持清醒的认识,戏剧就会一直在,“第一个是:戏剧除了娱乐功能,能够放松身心外,其实更重要的是艺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达。另一个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我们对社会、哲学,包括自身的思想认知的全部解放,同时也有对空间视觉与听觉的全面解放,这种东西需要大家共同来完成,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存在任何的边界。”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在新戏《乱我心者》演出前举办了40分钟的主题音乐会。
对于刚刚开业不久的大麦新空间,《现在开市》(金钱世界北京版)演出场次相对有限,但李婧认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好地实现了对戏剧艺术的推广,以及对戏剧观众圈层和维度的突破。她表示,“一直以来戏剧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戏剧的市场和受众是比较垂直的,但现在这样一个项目让我们看到了,沉浸式戏剧的受众群体是远远丰富于传统戏剧的,这个项目的推出可以帮助厂牌乃至整个戏剧领域实现更好的观众拓圈,吸引到更多平时可能并不会关注到戏剧,但有一定文化娱乐内容消费的年轻人。这也为厂牌未来如何做这个项目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选择。”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沉浸式演出兼具“艺术性”“参与性”等特点,跟传统演出相比,让观众有更多的代入感以及参与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董宁则坦言,沉浸式演出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而且引进剧目较多,原创剧目较少。2023年北京演艺集团除了在报国寺推出沉浸式戏剧《北平1948》外,还计划在颜料会馆推出另一部会馆与曲艺艺术相结合的沉浸式新作《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董宁表示,“我们现在的内容定制,都在往长久的方向去发展,并从中不断地探索新经验。重点应该放在演出的长效上,慢慢发展到在演出地点用一部作品支撑,哪怕一年四季推出四种不同的演法。虽然沉浸式原创能做到这样很难,但这是我们的方向。”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