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祺粉丝疑似违规组织贷款?律师:随意签署授信合同有风险
2023-02-15 17:22

订阅
新京报讯(记者张赫)2月13日,马嘉祺粉丝、拥有近8万微博粉丝的博主“MAgic万事屋”因违反社区公约,被微博永久禁言,引发大众对于追星行为的再次关注。据悉,该事件起因是2月8日“MAgic万事屋”曾发文寻粉丝,称“现开放提前授信预支金额用于单封(指专辑单人封面)购买”,要求申请人签署所谓“授信合同”,填写身份证、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并持身份证拍照留存。目前,该微博已经删除。而后,人民网评论该事件“已经不是简单的饭圈畸形文化问题,而是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法律、金融问题“。

此前,微博用户“MAgic万事屋”发文,寻找可以授信预支金额购买单封的粉丝。目前这条微博已经删除。
据记者调查,2月10日,马嘉祺所在的时代少年团开启了第二张实体专辑《乌托邦少年》的预售。本次实体专辑售卖分为团体封面版和个人封面版(即“单封”,七位成员每人两款单封),价格均为每张168元。其中,个人封面版每款限量3万张。但是,平台对单个账户有购买数量的限制,每个账户所有版本共限购30张。
2月7日,马嘉祺后援会官博发布【单封意向调查情况说明】,文中提到要“共同实现单封秒切第一的目标”(秒切:特指销售速度快到一刷新就没了的程度),并附上包含“垫付重要寻人”等诸多说明链接。目前该微博已删除。

马嘉祺后援会官博发文呼吁粉丝积极购买新专辑单封。
其中,后援会于2月5日发布的博文“二专代拍垫付重要寻人”写明:寻找“预算富余”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后援会“垫付代拍”二专马嘉祺单人封面的粉丝,并于专辑发货后(预计5月)进行报销。目前该微博也已删除。

马嘉祺后援会官博发文,寻找可以垫付代拍专辑的粉丝。
该条博文得到不少粉丝响应。评论中,有粉丝对“垫付行为”进行解释,有粉丝担心“报销”时间长,也有网友提示身份信息可能被用于申请信用贷等。据悉,“垫付”大多是为了适当聚集资金,以最快速度实现专辑售罄的一种行为。垫付代拍后,专辑将被要求统一发货到“指定收货地址”,后续或将被后援会上架相关平台,让没有买到的粉丝陆续购买。而“MAgic万事屋”微博中提到有意(申请授信金额)者私信审核的博主“Mint号小气球”,也疑似为后援会“垫付群”的管理者之一。
后援会回应
“不存在诱导粉丝非法借贷等行为”
对于以上行为引发的争议,2月13日马嘉祺后援会官博发声明回应称,“MAgic万事屋”寻找粉丝购买专辑的行为实质为委托关系。接受委托的粉丝购买专辑后寄往其提供的指定地址,待货品收货后即视为委托行为完成。此举不需要粉丝偿付任何购买款项,双方也不存在任何借贷关系及借贷行为。不存在诱导粉丝借贷购买专辑、后援会非法借贷等情况。

马嘉祺官方后援会就此事发布情况说明。
律师解读
若形成借贷关系,将不受法律保护
仅就“MAgic万事屋”和后援会相关微博文案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新京报记者邀请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智斌律师作出专业解读。
韩骁认为,仅就“MAgic万事屋”的微博文案而言,其行为很难被单纯理解为要求粉丝垫付、委托购买等问题。据文案,明星后援会的申请人需要达到一定的审核条件,并提交个人身份信息和授信合同。而后,明星后援会才会为粉丝提供购买专辑的资金。粉丝申请的金额下限为60份单封金额,按照每张专辑售价168元计算,至少“申请”10080元。所谓非法借贷,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如果主观上不具营利目的,则不属于非法借贷行为;但如果其主观上有营利目的,只是客观上没有取得相应利益的,并不妨碍构成非法借贷行为。所以是否涉嫌违法,具体应当根据两方真实情况进行判断。”
王智斌表示,首先就后援会发布的内容来看,“垫付”是由粉丝先行购买其后报销的方式,本质上其实是后援会向粉丝借入资金。而另一种后援会提供“授信”,本质上则是后援会向粉丝出借资金,并由粉丝“以物抵债”。无论哪种方式,双方之间均会产生“借贷关系”。虽然在部分人看来,粉丝如果签署了所谓的“授信合同”,只是受委托去购买专辑,并没有偿付款项,看似没有利益损失风险,但具体是否会产生风险,还是要看合同如何规定。“因为实际上粉丝是‘借钱’了,将来购买的物品能否‘抵债’,要看合同里是否约定明确。现在的问题在于,所谓‘粉丝后援会’并非法律上的主体,由此形成的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但无论后援会是否打了法律“擦边球”,“MAgic万事屋”要求粉丝签署授信合同,填写身份证、姓名、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并持身份证拍照留存等行为,已经让粉丝陷入极大的法律风险之中。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若对身份不明确,不具有正规性的组织或机构暴露个人身份证件、随意签署授信合同等,都是极其危险的。
在王智斌看来,手持身份证、提供电话等个人信息,的确是验证个人身份的一种方式。但由此形成的图片、影像等文件,也有可能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在其他场合滥用。“粉丝追星过程中应保持必要的审慎。”
韩骁表示,近年来在“暗网”售卖个人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当不法分子获取个人隐私后,会将信息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提高诈骗陷阱的真实度,依靠数据进行人物画像,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钓鱼”,将信息用于广告营销推送等一系列违法活动。“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签署合同,特别是进行网络贷款等活动时,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严防贷款诈骗陷阱,远离一切需要提前交纳费用的贷款业务;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贷款前应认真阅读合同相关条款,充分知悉约定的权利义务,评估自身还款能力,谨慎点击线上确认。如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联系相关平台或者部门解决,涉嫌犯罪的,一定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