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春播在即,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严防“割青毁粮”
新京报 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2023-02-13 21:19
社会上出现过“割青毁粮”现象,应该引起思考,怎样做才能真正让种粮食的人有钱赚?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指出要严防“割青毁粮”,这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年内容中还是首次出现。气温回暖、冰雪消融,南方北方的春播农事悄然开始。为何此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防“割青毁粮”?新时代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李洪连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能起到一个提示饲养端提前储草备料的作用,相关企业要未雨绸缪。

 

去年“割青毁粮”成热点,但小麦青贮并不多见

 

2022年5月中旬,网络平台上大量出现“收割机开进麦田割青苗”的视频,网传河南、安徽等地出现了未成熟小麦被做成青贮饲料的现象。农业农村部、河南省农业厅等农业部门相继发文表示严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的情况。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受访者供图

 

李洪连告诉记者,小麦作为一种口粮作物,收获的主要是其籽粒。由于植株高度有限,一般只有70厘米到85厘米,所以它的生物学产量比较低,一般每亩的生物学产量在1吨到1.4吨之间,远远低于玉米的每亩3吨到4.5吨的生物学产量。所以小麦作为青贮饲料经济意义不大。现实是,很少有农民把小麦作为青贮饲料进行种植。

 

他告诉记者,割麦作青贮的现象并不多见,因为小麦是一种长生育期作物,尤其是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7-8个月的过程。相比专门的饲草品种,小麦的管理更加精细,肥料等投入更多,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成本太高。

 

朱启臻表示,农民自己不会轻易糟蹋自己的劳动成果,“割青麦作饲料”是个别现象,只有在一些青贮玉米等其它饲草收成不好的年份,可能有一些养殖企业想收购部分青麦用作青贮来“救急”。

 

护粮长效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李洪连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防“割青毁粮”,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出粮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毕竟颗粒归仓是每一位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期盼。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受访者供图

 

朱启臻认为,严防“割青毁粮”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此外也能起到一个提示饲养端提前储草备料的作用,提醒饲养企业未雨绸缪,做好饲料储备工作。

 

那么,应该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李洪连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继续实施党政同责,落实一把手抓粮食生产机制,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红线,确保农田存量不减、良田增量提质。

 

李洪连认为,还要继续实施“藏粮于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特别是要在强化种业创新、病虫绿色防控等方面做好工作;还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及工作条件;要重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要不断扩大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强化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农药化肥减施增效,不断提高粮食质量。让人们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李洪连说。

 

朱启臻认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分不开的。“社会上出现了‘割青毁粮’的现象,应该引起的一个思考是,怎样做才能真正让种粮食的人有钱赚?怎样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他说。

 

李洪连建议,国家层面应该强政策、提效益,进一步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坚决杜绝毁伤农田与农作物的现象发生,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赵利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相关推荐
吨粮田、异宠、庭院经济首亮相 中央一号文件出现这些“新面孔”
乡村
严厉打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些领域划定“红线”
时事
划重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这些内容不容错过
乡村
极简版!带你速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
新闻8点见丨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 吨粮田、异宠、庭院经济首次写入
时事
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起好步
观点
新闻8点见丨划重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这些内容不容错过
时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文)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